近年來,廈門的“網紅天橋”“最美天橋”頻頻出圈,各色三角梅扮靚天橋,成為鷺島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了讓這道風景線更美,市市政園林局響應“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要求,近日發布了《廈門市城市橋梁立體綠化設計導則》(簡稱《導則》),規范和指導我市城市橋梁立體綠化設計工作,統一全市城市橋梁設計主要技術指標,提高精細化設計水平。
參與起草《導則》的陳締欣來自市市政工程設計院,他說,《導則》結合了近年來我市在城市橋梁(包括人行橋、車行橋)立體綠化的工程實踐經驗,從設計到后期管養進行了全面總結、系統梳理,提出設計應以安全可靠、生態適應、景觀美化及經濟適用為原則,同時強調科學性與實用性,并附上了立體綠化植物材料及規格選用的推薦清單。
據介紹,《導則》的內容包括立體綠化設計一般規定、人行橋及車行橋立體綠化設計、立體綠化與附屬設施安全關系等,為廈門進一步打造“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提供保障,也為其他城市橋梁的立體綠化提供了可借鑒的參考。
種植要求
耐旱耐澇經得起風雨 立體綠化設計補充遮陰
沿口綠化(以構筑物邊緣為載體設置植物種植容器進行綠化的形式)植物應考慮適橋適植、粗生易管、養護便利等因素,遵循生態適應原則,根據廈門本地氣候、橋梁所處周邊環境,包括光照、風力、是否臨海等情況,選擇易養護、抗逆性強的植物。
根據《導則》,沿口綠化可根據橋體兩側的光照條件,在強陽環境宜選擇市花三角梅,光照條件不佳的背陰側宜選擇耐半陰或對光照條件要求不高、觀賞期長、耐旱耐澇的植物種類,如紅背桂、狐尾天門冬、花葉常春藤等。
為確保綠化效果,植物應先種植在花盆中,提前適應盆內生長環境,再放置于種植槽內,花盆大小應滿足植物正常生長和可持續生長需求。
此外,人行橋還可結合橋梁結構類型等考慮棚架立體綠化設計,補充人行橋遮陰、豐富橋面體驗等效果。棚架立體綠化布設可采用矩形、拱形等,應滿足防風穩固要求,對植物不易攀附的應采取牽引固定的措施向外牽引,攀援植物的固定材料宜采用金屬絲網且滿足防火和防腐的要求。
考慮到汽車尾氣及粉塵污染較重、土壤條件差、橋柱處光照不足等不利因素,城市橋梁立體綠化應選用適應性強、抗污染、抗逆性強、滯塵降噪效果好、易于養護管理的植物,確保植物健康生長的同時發揮生態效益。
車行橋沿口綠化植物宜3至5年整體更新,橋柱立體綠化應選擇喜光、耐半陰植物。藤本植物宜選用一年生及以上,植株健壯、多分支的容器苗;選擇具有不定根或卷須等具有攀援能力的植物種類。
人行橋布設
新建人行橋綠化宜預留槽式 已建人行橋綠化首選懸掛式
在人行橋立體綠化設計方面,《導則》分別強調了新建和已建人行橋的不同側重。
新建人行橋設計同步開展立體綠化設計,宜采用沿口綠化、棚架綠化等形式。設置人行道的車行橋,立體綠化設計可參照人行橋沿口綠化形式,在主梁、梯(坡)道靠機動車道側結合欄桿等沿口構件開展立體綠化設計,人行道側的沿口立體綠化布置不得妨礙非機動車、人行通行,梯(坡)道落地處應滿足防撞頭高度的要求。
新建人行橋沿口綠化根據種植槽與欄桿等橋梁構件的布置關系可采用預留槽式、懸掛式、擺放式等形式,宜優先選擇預留槽式沿口綠化設計。弱化梁高,立體綠化設施外觀與人行橋橋型結構及色彩相融合。
已建人行橋立體綠化應與現有人行橋橋型結構、外裝飾形式及色彩相協調,立體綠化效果應與橋位處周邊建筑和跨街道環境特點相協調。主梁、梯(坡)道靠機動車道側可結合具體空間增設沿口立體綠化,布設方式可采用懸掛式、擺放式,宜優先選擇懸掛式,橋面寬度不受限制且無條件選用懸掛式時可選用擺放式。
已建人行橋采用懸掛式沿口綠化,現狀橋梁主梁、梯坡道為鋼結構時,支架應采用鋼構件與主體結構焊接形成整體受力;橋梁、梯坡道為鋼筋砼結構時,支架應采用鋼構件通過化學錨栓與既有結構可靠連接。懸掛式立體綠化的支架外露面宜設置鋁塑板裝飾,顏色和造型應與橋梁造型和涂裝顏色相協調。
車行橋布設
結合海綿城市綜合考慮 大貨車通行側不宜綠化
車行橋立體綠化應結合城市橋梁結構設計及橋位選擇滿足荷載要求、光照好、通風好的車行橋沿口進行立體綠化,根據種植槽與沿口構件的布置關系可采用預留槽式、懸掛式、頂置式等形式,宜優先選擇預留槽式沿口綠化,同時應避讓聲屏障、防落物網、伸縮縫、桿件底座、控制箱(柜)等市政公用設施。
車行橋立體綠化應整體美觀,立體綠化效果應與沿線周邊建筑和街道環境特點相協調,并結合海綿城市要求綜合考慮綠化澆灌及排水系統的布置。
新建車行橋立體綠化設計宜采用沿口綠化、橋柱綠化等形式,已建車行橋宜結合橋梁結構安全評估增設立體綠化設計。大型貨車通行側不宜實施沿口綠化。
新建車行橋沿口綠化設計不得侵入道路建筑界限,橋柱綠化應選擇不影響橋下車輛通行和行人通行安全的橋梁墩臺,橋下調頭區及設置人行橫道處的橋柱立體綠化應在考慮行車視距的安全條件下設計采用;已建車行橋的沿口綠化應復核沿口構件的強度及剛度要求,宜結合復核情況結合防撞需求加強處理。
(廈門晚報記者 沈淑婷 劉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