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由故宮博物院、廈門市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主辦,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承辦的“鐘鼓喤喤——故宮博物院藏宮廷樂器展”圓滿落幕。展覽于今年1月20日開幕,持續近11個月,籌備期更是長達近1年,這也是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開館7年來,籌備時間最長,花費人力、物力最多的一個臨時展覽。未來該館還將推出更多重磅的高品質展覽,包含宮廷文化、音樂等主題。
為鼓浪嶼帶來一場與眾不同的器物展覽
“鐘鼓喤喤——故宮博物院藏宮廷樂器展”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劉國梁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宮廷樂器為主題,在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做一場特展,是基于鼓浪嶼提出了“我們的音樂,我們的島”這一“音樂之島”的建設理念,“我們的音樂,應該根植于中國人的音樂,在幾千年的歷史里,中國音樂的主流是禮樂,而禮樂制度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宮廷樂器。因此,通過一場宮廷樂器的展覽,尋找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但仍深植于每個中國人血脈基因中的禮樂文明,十分必要。”
據介紹,故宮博物院收藏2000余件與明清宮廷音樂相關的樂器文物,這批文物是明清兩代禮樂文明最為重要的代表。此次展覽依托這些藏品,力爭為鼓浪嶼帶來一場與眾不同的器物展覽。為了拉近這些宮廷樂器與現代觀眾的距離,策展組在展廳內設置文物說明、語音導覽與二維碼(內容為與文物相關的音樂成語典故),分層進行闡釋。還專門邀請20位音樂學家、演奏家為展覽錄制了20余期文物講解視頻,展覽期間由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官方視頻號定期推送。
因為是音樂類文物展覽,除了加強對樂器的解讀外,工作人員還專門找到故宮博物院老專家采集院藏樂器音色,依據清代宮廷音樂百科全書《律呂正義后編》記載的樂譜,復原而成7首宮廷音樂,并將它們放置于核心展柜背后的互動設備中,供觀眾欣賞。
讓大家更深入了解中國音樂的根和魂
此次展覽反響熱烈,獲得廣泛好評。許多觀眾評價說,展覽非常契合鼓浪嶼的氣質,讓大家更深入了解中國音樂的根和魂。而這背后,凝聚著策展組的巨大心血,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舉全館之力,在劉國梁的帶領下組建30多人的策展團隊,單展覽形式構建前后就開了10多次會,不斷修改,對一些細節反復推敲。
“現在做展覽和過去不一樣,除了有珍貴的文物和核心故事,還要營造一種情緒,讓觀眾能夠感受到文物的能量,愿意親近它們,與它們進行溝通。”劉國梁說,因此整個展覽要將文化內容的表達和文物內容的詮釋結合起來,通過展墻色彩、圖案等串聯起不同的單元,形成一個整體。包括展覽的海報,一開始使用故宮紅,但最終呈現的是沙灘的黃色,配合海島鼓浪嶼的形狀,還有藍色海水形成鐘狀,上面有波紋往外傳播,顏色對比度較高,視覺沖擊力強,寓意也更加深刻。
此外,館方還培訓講解員對文物進行深度解讀,開發相關文創產品,舉辦講座等,提供各種展覽配套服務。
這是劉國梁第一次與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合作,他表示,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年輕的團隊,對展覽展陳有著很好的工作熱情,也很有想法。經過這次歷練,隊伍也迅速成長。希望今后鼓浪嶼能繼續規劃符合音樂之島氣質的系列展覽,比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先秦樂器及清代樂器,都是很好的題材,配套藝術家的作品,可以更好地向公眾解讀中國禮樂故事,助力音樂之島建設。
(廈門晚報記者 龔小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