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年限久的道路難免會出現空洞、脫空等“病灶”,需要查清“病癥”,才能對癥下藥。但是道路“病癥”看不清摸不著,怎么辦?近期,廈門市市政工程中心開展道路空洞檢測,請來“道路醫生”為城市道路“問診把脈”。
在蓮前西路上,一輛拖著“長尾巴”的雷達檢測車緩緩駛過。車輛行進過程中,車載式雷達系統會向下發射雷達波,工作人員通過雷達圖像就能發現道路有無“疾病”。這個過程就像是給道路做CT。
由于道路下面情況復雜,各類管線密集,可能會影響雷達探測。因此,車載式雷達適用于大范圍普測。當發現異常情況后,還要再用手推雷達進行精準檢查。手推式雷達小巧便攜,可以進入車載式雷達無法到達的盲區、死角進行補充檢測。而且,它精準度高,圈定病害范圍后,很快就能篩查出具體的“患病”路段。
確定了“患病”路段,具體“病因”仍不得而知,還需要做“內窺鏡”檢測。工作人員用鉆孔機在路面上取一個2厘米直徑的小孔,再利用“內窺鏡”設備檢測地下是否存在空洞、空洞有多深。“內窺鏡”搭載影像設備,可以給關鍵部位抓拍圖片,測量鉆孔的實際深度,區分地質結構體,觀測和定量分析裂隙產狀及發育情況,準確找到道路的“病癥”及成因,以便能制訂科學方案,為下一步修復做好準備。
廈門市市政工程中心共檢測市管道路25條、人行道16條,合計探測道路長度115.896千米。檢測已于11月底完成。本次探測共發現215處病害,其中26處空洞(病害等級Ⅳ)、153處脫空(病害等級Ⅲ)、6處嚴重疏松(病害等級Ⅱ)、30處一般疏松(病害等級Ⅱ)。目前,道路空洞已全部修復,脫空病害正在逐一處理。工作人員將加強日常巡查,重點關注道路疏松等病害,及時做好修復。
(海西晨報記者 彭怡郡)
小知識
道路地下空洞是如何形成的
據介紹,成因主要包含幾個方面:一是由于強降雨、污水腐蝕、地下水侵蝕等造成地下排水管道破損,沖蝕周邊土體形成空洞;二是地下管網周邊施工回填不密實,經路面雨水、地下水侵蝕形成空洞。此次,一些空洞區域淺部主要為雜填土,其本身屬性具有密度小、壓縮變形大、承載力相對較低等特點,遇水后土質結構迅速被破壞,強度迅速降低,易形成陷穴及空洞。(晨報記者 彭怡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