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百名中小學校長在廈門喜相逢,討論學校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第十六屆海峽兩岸百名中小學(中職)校長論壇昨天開幕。
論壇開幕式在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酒店舉行,副市長莊榮良參加。論壇由廈門市人民政府、中國教育學會、臺灣省教育會共同舉辦,廈門市教育局、廈門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廈門市教育學會承辦。
莊榮良表示,校長論壇自設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探討和分享先進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為兩岸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誠摯歡迎更多的臺灣教育界同仁到廈門來交流考察。
海峽兩岸百名中小學校長論壇始于2007年,由兩岸教育界輪流承辦。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給論壇舉辦帶來困難。不過,兩岸教育人的執著,以及通過交流后建立的牢固友誼,使論壇得以繼續舉行。從2020年到2022年,論壇改在線上舉辦,校長們隔空研討教育問題。因此,今年也是時隔三年,論壇再次在線下舉行。
現場
臺灣校長看不夠 要求增加參訪學校
190名兩岸校長參加此次論壇,包括30余名臺灣校長,不少人見面的第一句話是:“好久不見!”
臺灣省教育會理事長呂松林昨天表示,他在今年3月接任理事長職務,將追隨臺灣教育界前輩的腳步,持續推動兩岸教育交流活動。
今年,有11名臺灣校長提交論文,來自嘉義一所高中的校長做了專題演講,苗栗一所專科學校代表,做了經驗分享。
本屆論壇恢復了“學校參訪”這項內容。昨天下午,兩岸校長分成兩批到廈門外國語學校和廈門五中參訪。
校長們到達廈門外國語學校時,正逢學校舉行科技節,校長們觀摩學生制作生態魚缸。在通用技術實驗室,學生們制作孔明鎖,引得一些校長摩拳擦掌,忍不住加入。
在廈門五中,五年級孩子向校長們展示如何通過編程讓機器人又唱又跳,學生們還舉行了一場無人機足球賽,驚艷了不少校長。
市教育局透露,臺灣校長們對學校參訪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應他們要求,明天還將增加一所學校參訪。
觀點
北京師范大學褚宏啟教授:英才教育并非破壞教育公平
北京師范大學褚宏啟教授昨天在廈門舉行的第十六屆海峽兩岸百名中小學(中職)校長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指出,目前大陸的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英才開發不足。
當天,褚宏啟作為大陸代表,發表題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演講,除了涉及創新人才培養,還特別提到拔尖創新人才——英才的培養。
褚宏啟認為,人才中有一支“特種部隊”特別厲害、創新能力特別強,可以被稱為英才,“發展英才教育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褚宏啟曾經從事英才教育研究,他介紹,我國從政府層面推進現代英才教育,應該可以從1978年舉辦中科大少年班算起,到20世紀80年代,全國有13所大學辦了少年班,還有約70所中小學辦了“超常教育實驗班”,為少年班輸送生源。
但是,后來由于人才培養中出現異化,引發爭議,到1999年,社會上一度有人提出“及早廢止少年班”。到2020年,全國只剩下2所大學還在辦少年班、10所左右的中小學還在辦“超常教育實驗班”。
褚宏啟因此認為,小學和初中階段英才開發不足。
造成現在局面的原因是,大家對英才教育有誤解,最常見的觀點是:有人說,英才教育是把最好的教育提供給最聰明的人。這些人本來就很聰明了,再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教育,會導致不同學生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會導致教育不公平。
褚宏啟認為,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最適合的教育,并非說英才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英才教育實際也屬于因材施教,并不違反教育規律、教育公平。
不過,褚宏啟認為,英才培養模式并非單獨編班,相反地,在常規班隨班就讀更合適。與此同時,可以適當采用提前入學、跳級、課程先修等緩和的加速教育模式作為輔助方式,但是,不要采用過度提前入學、過多跳級等做法。
褚宏啟說:“英才教育的特點不是學得更快,而是學得更寬更深,也有利于兒童的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
數據
185對
目前,廈門與臺灣建立友好合作學校達到185對。
廈門在廈門理工學院、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和廈門城市職業學院試點,依據臺灣學生學測或者統測成績招收學生來廈門就讀本科、???。
廈門優質初中、高中專門開設有臺生班。
廈門設立臺灣中小學生獎助學金,五年來累計發放獎金726人次。
10所
廈門積極推動職業院校與臺灣的職業院校,以及臺灣的企業開展合作,建立閩臺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教聯合體,評選兩批十所職教合作交流示范項目,助力兩岸職業教育共同發展。
5場
2021年廈門市教育局建立臺灣教師之家,為在廈門的臺灣老師提供一個聯絡感情、休息活動的場所。
廈門市臺灣教師之家設在廈門教育工會。截至目前,臺灣教師之家結合綜合傳統節日舉辦五場系列交流活動,為臺灣教師在廈門的工作提供便利。
(廈門日報記者 佘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