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就業形態的發展,一方面越來越多快遞員和平臺騎手加入,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新的變化與挑戰。如何更好地保障我市快遞員和平臺騎手用工權益?如何處理好因此衍生出的勞動爭議?近年來,我市加強法律信息普及工作,不斷暢通維權渠道,讓騎手們切實感受到法律的溫度和力度。
駐點協同
運用多方力量綜合化解
前不久,一起涉及騎手的勞動爭議在江頭街道勞動爭議調解中心得到了成功調解——訴求人巴某在某商超擔任駐點騎手,申請離職,公司卻未發放此前的工資。在接到信息后,街道工作人員立即聯系公司負責人,這名負責人表示因單數問題、投訴問題,所以一直未能結算。經過街道調解員數次溝通,對方同意發放工資。
“伴隨著新就業形態發展而衍生出的勞動爭議投訴,是我們面對的新挑戰。”江頭街道勞動爭議專職調解員王志偉告訴記者,勞動爭議投訴涉及群體多、爭議形態復雜,需要運用多方面力量綜合化解。在江頭街道勞動爭議調解中心接待咨詢室內,區人社局長期派工作人員駐點,一站式受理,一體化辦案;勞動爭議調解室內設有大屏幕,騎手們通過手機就可進入在線調解室,調解員遠程辦案,一年以來已化解了150多起新就業形態案件。
一方面,新行業帶來新現象,在工作時間和方式上,快遞員和平臺騎手擁有更多自由,但在自由的另一面,是他們容易因法律知識缺乏而在勞動糾紛產生時陷入困境。
因此,做好信息普及工作,暢通維權渠道,成為當務之急。去年,湖里區在全省縣區一級率先出臺《湖里區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工作措施》,并延伸制定《廈門市湖里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基地工作方案》作為配套機制。由人社局牽頭,在基地開展協同化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糾紛工作。通過“一基地、多協同、共服務”的仲裁員、調解員、工會干部、法律援助律師駐點協同模式,處理了231起涉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案件,在一天內達成和解的近五成。運用“數字云”技術,加強對新就業形態企業、行業用工存在風險的及時預警,工作人員提供精準服務,指導新就業形態行業、企業進一步規范用工,可以從源頭上盡量避免勞動糾紛的產生。
全程監管
堅持平等保護審判理念
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劉寧介紹,在前期經過調研后,法院已初步與市人社局達成共識,將會從堅持平等保護審判理念、遵循事實優先原則、嚴格把控實質要素認定這三個方面入手,解決勞動關系的確認問題。“一方面要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平臺經濟的良性健康有序發展,做到對平臺經濟的監管規范和促進發展并重。在勞動關系確認方面,不能僅僅以合同名稱或類型作為判斷依據,還必須以實際履行行為也就是雙方是否存在勞動管理關系作為判斷標準——著重從平臺對騎手是否存在工作時間、工作內容、獎勵懲罰方面的控制,來進行勞動關系的確認。”
不過,劉寧也表示,為減少平臺用工糾紛,合理保障平臺與勞動者之間的權益,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究竟是建立勞動關系還是其他合同關系,法院方面也建議未來能根據平臺的用工類型提供勞動合同和書面協議的訂立范本,在平臺進行充分釋明后供勞動者選擇簽訂,從源頭上規范用工,讓平臺清清楚楚明確用工規范,讓勞動者明明白白自己的用工性質,避免用工關系的后續糾紛。
廈門市司法局副局長李明哲介紹,在涉及快遞員和平臺騎手的案件處理中,司法局要求市區兩級機構均受理案件,及時提供法律幫助,全員通辦,只要符合法律援助條件就應援盡援,同時全程進行案件質量的監管,保證受援人得到高質量幫助,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法律的溫度和力度。
目前,市司法局已把保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政府立法計劃。“許多騎手沒有和平臺簽署勞動合同,針對這個新現象,立法尚有空白,我們也期望破題填補制度空白,提供出‘廈門方案’。”李明哲表示。
同時,市司法局借助北京大成(廈門)律師事務所的力量,設立首個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法律服務保障性平臺,由70名律師輪流值班,發揮律師優勢,為權益保護提供公益法律咨詢和專業服務,從而為快遞企業和平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經濟有序發展。目前,已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提供勞動爭議仲裁、法律援助等專業服務近30件(次)。
(廈門日報記者 何無痕 黃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