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成長史
-產量
福建省是中國最大葡萄牙牡蠣養殖區,占比高達全國的37%,近四成之多。
-問題
效益較低,平均批發價僅為1.0元至1.4元,薄利多銷。
種質退化,具體表現為生長慢、成熟個體小型化、品質下降、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抗逆性降低等。
-成果
研發出“金蠣1號”等優質品種;創新牡蠣海區養殖技術,給牡蠣造一個有利于生長的家。
花蛤成長史
-產量
福建花蛤苗種生產量達全國第一,早在2009年,福建省花蛤育苗量已占全國的90%。
-問題
近幾年育苗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造成種質退化,產業亟待轉型升級。
種質退化、成活率低、產量不穩定,是壓在花蛤養殖業上的“三座大山”。
-成果
突破了花蛤育苗、養殖等產業化技術瓶頸,研發出一整套完整的花蛤大面積墾區人工育苗技術。
牡蠣養殖海區
養殖人員展示“福蠣1號”。
“金蠣1號”個體大小比較一致且都是大個頭。
水中的“金蠣1號”仿佛一朵金色的花。
展示柜里的金牡蠣。(資料圖)
牡蠣和菲律賓蛤仔(俗稱花蛤),是市面上最常見的貝類品種,甚至可以說,廈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幾乎都少不了這兩道海鮮,而以它們為原料的蚵仔煎和炒花蛤也可稱得上是廈門大排檔里最具廈門特色的地道招牌菜。不過,鮮為人知的是,牡蠣、花蛤等看似不起眼的“大路貨”,其實卻決定著福建省貝類養殖業的未來走向。
經過幾十年的積累與發展,以牡蠣、菲律賓蛤仔等品種為主的貝類養殖業已經成為構成福建海洋經濟的主要產業之一,這些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平價水產品在推動福建沿海地區經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就在福建出產的貝類苗種風靡全國貝類養殖業的同時,行業快速成長時不得不面對的痛點一一顯現――產量高、利潤低、種質退化等現象不僅影響行業前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更是制約了全省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在水產界人士看來,苗種是水產養殖過程中最基本且最不可代替的生產資料,不僅如此,種業更是處于農業戰略乃至國家戰略的制高點,代表著農業科技的最高端應用。因此,實施福建重要經濟貝類品種創新與種苗繁育產業化工程建設項目,開展牡蠣、菲律賓蛤仔等經濟貝類的良種選育,建立牡蠣、菲律賓蛤仔種苗規模化繁育技術體系,研制與集成相關育苗、養殖設施與配套技術,培育出適宜我省海區環境養殖的高產、抗逆新品種,實現良種產業化,對推動福建貝類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福建省水產科研人員經年累月的努力下,福建省出產的蛤、牡蠣等一批新品種貝類水產品將逐漸走出實驗室,走出養殖場,走進市場,走上居民餐桌。
省水產研究所成果
>>>牡蠣
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在國內率先構建了牡蠣“殼色生長”育種模式,首次培育出速長黃殼色葡萄牙牡蠣“金蠣1號”和速長葡萄牙牡蠣“福蠣1號”,其中“金蠣1號”已獲得國家水產新品種證書。
>>>花蛤
在菲律賓蛤仔種苗繁育技術方面,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和合作企業中海(福清)東壁島福建投資實業有限公司、莆田海源實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先后承擔了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重大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福建省相關科技項目10項,在國內外首創一套菲律賓蛤仔大面積墾區人工育苗和海區種苗(白苗)培育技術與工藝,實現菲律賓蛤仔苗種產業化生產,使福建成為我國菲律賓蛤仔苗種最主要生產基地,為菲律賓蛤仔養殖產業化奠定了重要的種苗保障基礎。其成果先后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給牡蠣造個寬敞的家
苗種成長空間變大,不易被擠壞擠死
巴掌大的金黃色外殼內包裹著肥厚的牡蠣,嘗一口,綿軟細膩的牡蠣肉攪動味蕾,清甜的湯汁鮮香四溢。這,就是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正在大力推進市場化運作的福建重要經濟貝類品種創新與種苗繁育產業化工程重要科研成果之一――葡萄牙牡蠣“金蠣1號”。在廈門,“金蠣1號”不僅準備打入高端酒店市場,還將會走入尋常百姓家,在養殖企業的接力運作下,這種售價不到法國進口生蠔的一半的牡蠣新品種將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研發牡蠣新品種
省水產研究所水產養殖與生物技術研究室主任曾志南研究員告訴記者,福建省是中國最大的葡萄牙牡蠣養殖區,年產量可達170多萬噸,占比高達全國的37%。但是與高企的生產數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上一公斤帶殼牡蠣的平均批發價僅為1.0至1.4元,遠低于廣東、廣西及北方牡蠣,與動輒幾十元一只的法國牡蠣更是相距甚遠,這意味著,福建省的牡蠣養殖企業屬于薄利多銷,養殖牡蠣的產值和養殖效益都比較低。福建牡蠣也正面臨著諸多海水養殖品種共同的問題――種質退化,具體表現為生長慢、成熟個體小型化、品質下降、對環境的適應性和抗逆性降低等。顯而易見的是,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福建牡蠣的養殖前景堪憂。
曾志南認為,培育葡萄牙牡蠣新品種,開發高效實用的單體牡蠣育苗、中苗培育和養殖技術,提高其商品價值和經濟效益,這對于推動福建牡蠣養殖良種化進程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從2008年起,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就啟動了牡蠣新品種的研發。“自然條件下金色殼的牡蠣非常罕見,需要我們精挑細選。”曾志南告訴記者,科研人員費了很長時間從福建、廣東等地出產的大量牡蠣群體中挑選出了一批個頭大的金黃色牡蠣個體,經過六代定向選育,才成功培育出現在的“金蠣1號”新品種。
推廣養殖新方式
更令人欣喜的是,與牡蠣新品種同時誕生的還有相應的最新的牡蠣海區養殖技術,“打一個比方,就是給牡蠣造一個家,原來住50平方,現在住100平方。”曾志南解釋說,傳統牡蠣養殖采用的是粗放的牡蠣殼串養,一個殼上能附著幾十個牡蠣苗,牡蠣擠在一起,結果就是要么樣子長得難看,要么干脆長不大。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和企業合作,研發了全新的牡蠣附苗材料――用聚丙烯做成新型附苗繩(片)替代牡蠣殼,“表面積增大,附苗數量就增多,苗種的成長空間也更大,就不容易出現被擠壞擠死的現象。”結果就是,住進了“新家”的牡蠣苗,產量能夠大幅提升。不僅如此,科研團隊還自主研發建立了與福建海區特點相適應的高效單體牡蠣養殖模式,通過設計出輕便、流水通透性強、空間設計合理的塑料筐將牡蠣“一個一個分開養”,這樣做的一個明顯好處是能養出整齊度更高,個體更大、殼型更漂亮的金牡蠣。
事實上,對養殖戶而言,“金蠣1號”還有一個最大“利好”,那就是長得快,與普通養殖牡蠣相比,金牡蠣的生長速度可提高10%以上。據曾志南透露,除了培育出“金蠣1號”和“福蠣1號”兩個比較成熟的牡蠣新品種(系)外,省水產研究所貝類科研團隊還在重點培育另一個擁有全黑色外殼的牡蠣新品系“黑晶蠣”以及“金蠣1號”三倍體,科研人員對它們的定位是,未來要做成高檔生食牡蠣,用以替代部分國外進口的生食牡蠣。
花蛤育苗技術成典型案例
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畝產沙粒苗8000萬粒以上
菲律賓蛤仔是福建沿海家喻戶曉的一種食用貝類。福建是花蛤苗種生產大省,苗種生產量達到全國第一。
福建省育苗量占全國九成
來自海洋漁業部門的數據顯示,早在2009年,福建省花蛤育苗量已占全國的90%,花蛤養殖面積達12904公頃,產量近28萬噸。換句話說,福建省相當于掌握著全國花蛤養殖行業的命脈。
放眼福建,花蛤的育苗、養殖、加工和運輸產業已成為中南部沿海的特色產業,產業鏈涉及福建沿海千家萬戶,直接從業人員達7萬至8萬人,養殖業在帶動沿海漁農民就業和致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曾志南告訴記者,與牡蠣產業相似的是,花蛤種苗業也面臨著種質退化的問題,同時由于沒有形成規范化的苗種繁育技術體系,近幾年育苗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親貝未經過挑選且普遍個體較小,導致貝苗質量參差不齊、育苗成活率下降、育苗產量不穩定,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花蛤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種質退化、成活率低、產量不穩定,是壓在花蛤養殖業上的“三座大山”,產業亟待轉型升級,這也就直接解釋了省水產研究所帶頭實施菲律賓蛤仔種苗繁育產業化的原因。
研究人員攻克多個難題
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與技術攻關,省水產研究所貝類科研團隊與合作企業――中海(福清)東壁島福建投資實業有限公司、莆田海源實業有限公司等聯手陸續突破了花蛤育苗、養殖等產業化技術瓶頸,取得了多項研究開發成果,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項就是一整套完整的花蛤大面積墾區人工育苗技術。在該技術下,用于花蛤育苗的圍墾區單口面積都達到千畝以上,在這樣大的墾區內花蛤育苗的一個明顯好處是能極大地提高苗種產量,“當然,與之配套的生物餌料培養、水質調控以及苗種采收等各方面技術也都要與時俱進。”目前,省水產研究所和合作企業已經攻克了包括親貝強化培育、敵害生物防控等墾區人工育苗相關技術工藝等難題,苗種采收方式也由過去的人工采收全面升級為機械化采收,大幅縮減了人工成本的同時,花蛤育苗成活率和育苗產量也節節攀升。數據顯示,花蛤附著稚貝發育至沙粒苗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畝產沙粒苗8000萬粒以上。這項顛覆性的創舉不僅實現了花蛤苗種的產業化生產,更成功帶領福建省花蛤養殖業實現了質的飛躍,成為福建省貝類養殖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一個典型案例。
【記者手記】
一盤炒花蛤背后的科技創新之路
坦白說,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我們大概很難想象,餐桌上平常得不值一提的一盤炒花蛤背后,竟也暗藏著如此之高的技術含量。一盤花蛤的例子再一次生動地詮釋了“科技改變生活”的奧義,再準確點說,應該是科技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著我們的生活品質。
再往大了說,產業轉型升級算得上是近年來最常見諸媒體的高頻詞匯之一,但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殺手锏究竟在哪里?一盤花蛤的例子又再次提醒了我們,除了資金、政策層面的扶持輸出,依靠科技創新,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才是最關鍵的路子。
福建省《“十三五”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提出,要大力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加快海洋協同創新平臺建設,開展重大海洋技術攻關,探索海洋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服務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和產業化步伐,推進廈門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海洋三所漳州科技興海研發基地等海洋科技載體建設。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政府部門早就清楚地意識到,在產業發展的換擋期,率先啟動科技創新引擎的人,才能占據引領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在激烈的競爭中彎道超車獲得勝利。而事實也證明,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福建的海洋人正在加速前行。(文/廈門日報 記者 林雯 圖/省水產研究所提供(除署名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