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舉辦“早睡早起”倡議活動
臨近年關,各高校紛紛進入期末考試周,大學生熬夜突擊復習、通宵達旦備考的現象也越發普遍。近日,一份關于大學生睡眠情況的調查數據顯示,超四成大學生入睡時間在零點之后,不過,“玩電子設備”才是他們熬夜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就算是平時,廈門的大學生們熬到凌晨才入睡也是“家常便飯”,為此,“熬夜修仙”梗還在不少大學生的社交圈流傳。
漫漫長夜,“修仙黨”究竟都在熬什么?
1校園內不少大學生熱衷“熬夜”
“幸福了大半個學期,這下期末就要掙扎了。”進入期末考試周以來,廈門大學2017級學生楊偉榮基本都到凌晨一兩點才準備睡覺,而他的室友也都是同樣的狀態和作息,這在大學校園內也早已成為普遍現象。
廈門理工學院學生李浩覺得,一兩點睡覺不算晚。他說,他屬于那種越晚記憶力越強悍的類型,喝了濃茶、灌了咖啡、干了紅牛,“一個晚上都神采飛揚,可以睜眼到第二天考完試。不過中午12點一過,就會像被人敲了一悶棍似的,能馬上陷入深度昏迷,醒來后有點惡心”。李浩坦言,期末通宵讀書的大有人在,“也只有在這種關鍵時刻,大家才會這么‘熱愛讀書’,才會一放下書倒頭就睡”。
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備考,包括廈大、集大等在內的絕大多數高校于期末考試周期間一般都不熄燈,不斷電,有的連教學區自習室、圖書館也會通宵開放。不過,不單是期末,平時大學校園內的“熬夜修仙大賽”也一直在進行著。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學生小王說,“每天晚上WiFi和4G總能鼎力助我煉至‘元嬰化神期’!”小王解釋:校內熬夜修仙共分11級,零0點睡覺是煉體,1點練氣,2點筑基,3點金丹期,4點元嬰,5點化神,直到10點以后入睡的就“得道成仙”了。“每天晚上,宿舍里有的人在追青春劇《你好,舊時光》,有人在聯網小學生打《王者榮耀》,有人不停地在瘋狂‘跳一跳’(注:微信小游戲),有人在和女朋友煲長途電話粥,還有人就算是躺在床上亂翻亂點手機也不想睡覺。總感覺只有夜黑了才能做回自己,大家怎么舍得用這深深的夜來睡覺咧!”小王感慨道。
2各高校“早睡早起”倡議悄然出現
于是乎,每天晚上一過零點,就有大學生在B站(Bilibili網站,國內知名年輕人文化社區)上刷彈幕,還有人熱衷在“夜貓子吧”里打卡,而且越晚越來勁,甚至還有大學生專設的“修仙群”,被發現早睡的“修仙失敗者”會第一時間被群主踢出組群。
為了讓學生早睡早起,上個月,廈門理工學院還專門開展了“今晚不修仙,早睡一小時”活動,倡議大學生別熬夜?;顒又校瑥B門理工學院2016級文化產業與旅游學院商務策劃班的同學們戴著一個個“長著”熊貓眼且面無血色的白色面具,要么在玩手機、打牌、看電腦,要么在梳頭,梳頭的面具背后還落了滿地頭發。
此次活動負責人之一、廈門理工學院學生吳小清說,校內大學生熬夜越來越嚴重,所以他們手繪了這些面具,他們希望通過比較夸張、形象生動的方式來警醒“熬夜族”熬夜的危害有多大。
熬夜,必然引起“早起困難癥”。為了倡議同學們不要“熬無用的夜”,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學生社團聯合會上個月還向全體同學發出了“早睡早起邀請函”。
在這次名為“聯你早起,讓改變發生”的活動中,華大學生社聯倡議同學們早起打卡、晨跑晨讀等,雖然活動只持續了七天,可能無法改變大家的生活習慣,但華大學生社聯說,“在這些不平凡的時日里,我們感受到了早睡早起規律作息的充實感,也希望能呼吁更多的同學規律作息。”
3做好復習計劃放下手機早睡早起
除了倡議,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還向同學們支了幾招,希望能說服、助力大學生改變或緩解熬夜現象。
廈大嘉庚學院說,很多同學都知道熬夜有損健康,但到了考試周,熬夜似乎很難避免。只能提醒大家不可長時間熬夜,盡量早點休息,保證基本睡眠。因為熬夜贏回來的時間多半又會被第二天的晚起和精神不振輸回去。
而且,建議同學們將復習、背書等安排在效率最高的時段,比如早上,并將計劃細化到更細小的時間段,比起1天看完一本書,1小時整理完2章、并設定最后的期限,這樣會讓人覺得更有信心。同時,專心做好一件事,別在“好多書沒有看,好多課程要去復習”的焦慮中讓時間悄悄溜走,所以不要讓自己同時處理太多事務,一個時間段專注做好一件事。重點是現在馬上就開始,不要糾結太多,快速開始復習以后,大腦會有一個機制幫助你完成已經開始的事情。
想要避免期末臨時抱佛腳的狀況出現,廈大嘉庚學院建議同學們和學霸做朋友!畢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跟在學霸身邊總能給同學們無窮的信心和幫助,跟著學霸一起學習,他們專注的樣子一定能給你很多激勵。
此外,如果你是一個自制力很強的人,想必現在也不用為了期末考試而臨陣磨槍了。所以,別對自己的自制力盲目自信,宿舍里、走廊里一點動靜都有可能讓你分心,尤其挨著床鋪,哈欠不自覺地就打起來了。所以,趕快收拾書本去圖書館或自習室,大家都在學習的氛圍會讓你更容易集中精神看書學習。
更重要的是要斷網,復習別拿手機!廈大嘉庚學院說,玩手機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學習效率和睡眠的罪魁禍首,如果你總是忍不住刷朋友圈、看微博、瀏覽新聞以及抱著“看完這集《你好,舊時光》就去復習”的念頭復習,那干脆就不要帶手機,督促自己專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