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展上的“我愛廈門”繪畫創作。(記者 王火炎 攝)
人居展人潮如涌。 (記者 黃曉珍 攝)
人居展上的花仙子玩自拍。(記者 黃曉珍 攝)
觀眾在用太陽能充電樁充電。(記者 張奇輝 攝)
可收放的雙人床家具展示。(記者 姚凡 攝)
如何處理好在建筑設計中對空間的運用?如何理解建筑和土地、城市的關系?如何處理建筑美學與倫理的矛盾?昨日下午的會展中心國際會議廳座無虛席,由市建設局、市規劃委員會和廈門日報社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全球建筑大師論壇如約開啟,韓國著名建筑大師承孝相以一個個經典的案例以及自己對城市和建筑的深刻解讀,為現場逾600位觀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作為本屆人居展的重要配套活動之一,全球建筑大師論壇已成功舉辦四屆,承孝相是歷屆以來首位韓國演講嘉賓。對于承孝相這個名字,很多人其實并不陌生,知名的北京朝外SOHO、海南博鰲藍色海岸、萬科平度文化館等項目均出自他之手,著名的長城腳下的公社設計中也有他的手筆。
在項目分享環節,除了介紹韓國項目外,以上提及的多個中國本土項目設計思路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承孝相用生動的圖畫和簡潔的語言為大家深入淺出地道出了其對于空間、土地以及城市的獨特理解。
在論及“人文城市”建設理念時,從早期城市發展歷史,到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文藝復興的烏托邦之城,再到近代法國巴黎以及美國的圣路易斯州等在城市建筑設計上的探索,承孝相更是娓娓道來,用大量的案例和哲學式的描述為大家呈現了一堂內容豐富的教學課。
【溫馨提醒】
今天是人居展最后一天,17:00閉館。憑身份證進場。
【今日看點】
多重好禮繼續送
今天是人居展的最后一天,多種豐富多彩的配套活動仍將繼續上演,市民參與簡單互動就能贏得多重好禮。
●來生態環境建設成就展區公共自行車辦卡點,輕松辦卡又方便,到旁邊的生態農莊,答對燈謎就能收獲有機蔬菜一份。
●帶著孩子來中心展區“我愛廈門”繪畫活動現場,參與繪畫就能獲得24色彩筆。
●來健康生活行動成就展區,與地鐵盾構機模型合影發朋友圈就有機會成為地鐵開放日嘉賓,參與地鐵1號線拼圖就能獲得拼圖禮品。
●在綠建體驗館,把您和體驗館的合影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就能領個節能燈回家(每天限量)。
【觀點】
承孝相詮釋“地文美學”:
城市規劃要傾聽土地的聲音
輕薄便攜的太陽能充電創意產品。(記者 張奇輝 攝)
“城市,少一點美學,多一點倫理。”第七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策展人馬希米亞諾·福克薩斯所提出的口號,貫穿了承孝相的整場演講。其中所謂“倫理”,恰與承孝相創造并一直主張的“地文美學”遙相呼應——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正如人們的掌紋,往昔的記憶在所有土地上都保有印跡,而建筑和設計應以一種新形式的詩意語言謙遜地附著在土地印跡之上,在盡量不改變土地原貌的基礎上建造新景觀。
土地有著屬于自己的答案
承孝相正是如此嚴謹又充滿敬意地展開他的建筑實踐。演講中,他向聽眾展示的諸多作品,無一不流露天然去雕飾的本真設計理念,用以詮釋專屬于他的“地文美學”。
曾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中國十大新建筑奇跡”之一的長城腳下的公社,最能體現承孝相的尊崇“地文”的理念。這片土地之前的地形就是臺地,本身有坡度,還被很多白楊樹溫柔地“包圍”。因此,在承孝相的設計圖紙上,所有的人工元素都與原有的風景緊密相連。長城腳下的公社最終呈現5個相互關聯的體量,并且從北側的山脈自然延伸下來,建筑與環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城市是一個記憶的集合體
這樣的建筑哲學,同樣體現在承孝相對城市的理解上。他說,當今的建筑文化或是鐘情高樓大廈,或是奇觀頻現,建筑師盡可能地使建筑符合模數、容易建造,另一方面又寄望于讓設計易于辨認、富有特色和視覺沖擊,在一座城市當中尋求象征性與特立獨行。而在承孝相眼中,城市的價值并非在于紀念碑和標志性建筑,而是在大街小巷、在人們生活的細節,以及各個因素間的連接當中。城市規劃中最重要的也并非要設計給普羅大眾觀賞的光輝形象,而是傾聽土地的聲音,訴說在這座城市中能夠讀懂的故事,“因為城市是一個記憶的集合體,沒有記憶就會失去魅力。”
德國小城哈爾堡一座小塔的故事,被承孝相用來作為演講的終結。他說,所有的美學隨著建筑體的消逝終將湮滅,重要的是承載倫理和希望的記憶,而這就是建筑最終的意義所在。(文/記者 袁舒琪 圖/記者 王火炎)
【人物名片】
承孝相
1952年出生,畢業于首爾大學,他曾就讀過維也納工科大學。15年的時間拜金壽根為師,于1989年開創建筑師事務所履露齋,他是引領韓國建筑界新風氣的“43集團”成員之一,也曾經為了探索新的建筑教育而參與了首爾建筑學校的設立過程。(記者 魏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