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秤,作為民間日用衡器,已經存在數千年的時間。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江南七怪”之一、“鬧市俠隱”全金發,他的絕密武器便是桿秤和秤砣、秤鉤。只是隨著近年來電子秤的普及,桿秤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做秤的手藝也逐漸消逝,不少新一代的年輕人甚至從來都沒見過桿秤究竟是什么樣子的。
但在泉州,在市區寶洲花園,有一位叫蘇梅琴的手藝人,專門制作桿秤。她從六七歲開始做桿秤,至今已經有近三十年的時間了。經過她手里的桿秤,少說也有上萬把。
本期“最閩南”,東南早報記者走進蘇梅琴的工作間,探訪關于蘇梅琴和桿秤的那些事。
做工細致入微
嵌入鋁絲
時過境遷
民俗文化價值不曾變
走進蘇梅琴工作間,記者首先被擺放在墻角處成捆成品或半成品的桿秤吸引住了。現場可見的這些桿秤從外形上看有大有小,大的足有晾衣竿那么粗長,小的則只有手工尺一般的長度。
二三十年前,桿秤不僅在菜市場上隨處可見,甚至是家家戶戶必備用品。而如今,電子秤如此普及、便捷,真的還會有人買桿秤嗎?前來買桿秤的都是什么樣的群體?買去都是做什么用呢?
面對疑問,蘇梅琴告訴記者,桿秤的市場的確和當年不一樣了,現如今前來買桿秤的顧客,大多數是用于收藏及風水。此外,桿秤有時也用于婚嫁習俗之中。在傳統婚俗中,新郎需要用秤桿將新娘的紅蓋頭輕輕挑開,寓意婚姻稱心如意。
“曾有街坊鄰居聽說我從事這門手藝,特意來找我買了桿秤,說是為了讓小孩長長見識。也有附近的老人家來找我買秤,但并不是真正拿來用的,而是為了收藏。更多的顧客來買嶄新的秤時,都說得很清楚,是因為有喬遷喜事,買回去并不會拿來稱量,而是擺在吉位,用來鎮宅的。”蘇梅琴的回答,讓記者恍然大悟。
雖然從實用價值的角度來說,桿秤似乎已經逐漸淡出市場,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價值和民俗價值仍留存了下來。
講究細節
桿秤制作細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