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桿秤堆中長大的姑娘
美好的童年時光,許多人都是在玩具堆中長大的。而蘇梅琴的童年卻和別人有些不一樣,她笑稱自己是在“桿秤堆中”長大的。據了解,從她曾祖父開始,到蘇梅琴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代從事桿秤手工制作這門技藝了。“在我五六歲的時候,父親做桿秤的時候,我便在一旁認真觀察,時常也會主動來給父親當當小幫手。到了十歲左右,我基本就已經正式開始自己做桿秤了。”蘇梅琴告訴記者。
這一堅持,就是三十多年的時光。在這三十多年間,蘇梅琴基本上沒有閑暇時間能用來休閑娛樂。一年到頭,她只有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才能抽出半天休息時間走訪親戚,其余時間基本都在做桿秤。“桿秤,其實是精密程度很高的工具,最考驗的其實就是細心了。除了擁有嫻熟的技術之外,還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并且還要有耐心。一坐下來,就要全神貫注投入其中,絕對不可以一心兩用。”蘇梅琴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此,她每天早上七點鐘就要起床投入工作,除了吃飯之外,基本上要一直做到晚上十點多。但即便是這樣下來,一天也只能完成四五把桿秤的制作。
由于桿秤的制作過程中需要長時間久坐,蘇梅琴的身體也因此落下了毛病,她的腰椎勞損嚴重。同時,在制作桿秤時,手部難免會有戳傷、刮傷,還要經常接觸一些油漆等,也導致蘇梅琴的雙手傷痕累累。“尤其是到了冬天,我的手經常開裂,干活的時候,一不留神就直冒血泡。”蘇梅琴說。
桿秤如今已經逐步淡出市場
工作中的蘇梅琴
傳承瀕危
望公平標尺代代傳
桿秤制作的核心關鍵在于刻度的精確性,這需要極大的技巧。制作過程中,蘇梅琴首先需要用標準砝碼確定好刻度,隨后再運用專業工具在木桿上打洞,最后再釘入鋁線。“一把桿秤,通常總共要打200-400個洞,再釘入鋁線。俗話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在這過程中,不能有任何的差錯,只要錯了一個,整把桿秤就成了廢品。”蘇梅琴說。
桿秤制作不僅技術要求高,而且十分枯燥乏味,再加上市場的變化,如今,依然從事桿秤制作的手藝人,已經寥寥無幾。“其實,我還有三個哥哥,一個妹妹,但唯獨只有我為了繼承父親桿秤的技藝,一直堅持了下來。”蘇梅琴告訴記者,其實十年前,她也曾想過轉行,但父親總是勸她,希望她能夠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而與她生活在一起的女兒,對她制作桿秤的辛苦,更能感同身受。“有一次,我就讓女兒幫忙搬個砝碼,結果她一個不小心,就把腰給扭了。”蘇梅琴苦笑著說道。女兒曾經對蘇梅琴說,她寧愿承包所有的家務勞動,也不愿意制作桿秤。
一把桿秤,除了需要有秤桿、砝碼,還需要秤鉤、秤針、秤紐等配件。“這一系列的配件,現如今在泉州已經買不到了。要特地到浙江才能采購到。”蘇梅琴說。在她看來,懂得桿秤制作這門手藝的人已經越來越少,恐怕有朝一日終究還是會消逝,而這也是她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小小一桿秤,稱天稱地稱良心,稱出塵世善惡美丑,稱出凡間甘苦炎涼。希望公平公正、天地良心的標尺,能夠在這一桿桿秤里代代相傳。”蘇梅琴說。
本期執行:記者 周湖健 賴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