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做、念、打……在南安市高甲戲劇團戲臺上,演員正在認真排戲。他們正為劇團重組后的第一場戲而努力,唱腔和動作一遍遍得到糾正,力求做到最好。
日前,沉寂了13年的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基本完成轉企改制,成立了南安市高甲戲劇團責任有限公司。重組后,劇團的第一場戲將于本月22日正式開演。
演員正在排練新編歷史故事劇《鐵骨丹心》。
過去
盛極一時
曾進中南海獻藝
南安是高甲戲的發源地,作為南安唯一國辦專業劇團,南安市高甲戲劇團成立于1952年。
在十幾年前,閩南地區戲迷們曾經口口相傳著一句話:“要粗角,找南安。”南安市高甲戲劇團老團長張芳頌解釋,“粗角”以“凈(花臉)”、“末(老生)”為主,“南安”則指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在當時,南安市高甲戲劇團表演形式粗獷豪放、音樂唱腔蕩氣回腸,深受觀眾喜愛。
1994年,張芳頌創作的劇目《大漢魂》參加福建省第19屆戲劇會演榮獲優秀劇本獎、導演獎、音樂獎。隨后,該劇又榮獲華東六省一市第八屆“田漢戲劇獎”劇本二等獎。南安高甲戲劇團在整個戲曲界闖出了名堂,擦亮了招牌。
1994年10月,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受文化部邀請到北京獻演,同時進中南海匯報演出,演出非常成功,轟動一時。1995年,《大漢魂》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這是專業戲曲的最高獎項,是對劇團所有成員的肯定。”張芳頌說。
隨后幾年,劇團創作的《浮沉記》、《洪承疇》等幾部大劇先后斬獲國內戲劇各類大獎。2000年2月,南安市高甲戲劇團被文化部、人事部評為1996-1999年度“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這是當時省內唯一一個獲獎的劇團。
在那段輝煌時期,南安市高甲戲劇團的出演費用和場次不斷增加,出演場次最多的一年達280多場。
現狀
風光不再
轉企改制激發活力
這樣的輝煌一直持續到2000年。當年4月,在相關部門的決定下,嘗試對劇團進行改革,實行個人承包。但這個改革并沒有成功。在隨后一年時間里,張芳頌和劇團成員都因為各種原因先后離開,有的轉行,有的分散到閩南各地的民間劇團。
沒了優秀的演員,沒了觀眾喜聞樂見的劇目,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名存實亡。2008年,個人承包雖然終止,但劇團仍舊沉寂。
2011年,中央提出文化體制改革,鼓勵國有文藝院團完成體制改革,轉為企業性質,面向市場經營。在這個大背景下,2012年7月,南安作出了對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實施轉企改制的決定。
“實行轉企改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出的適合南安高甲戲劇團發展的一條路子。”南安市文體新局副局長王連福表示,市里專門撥出800多萬元,用于劇團的轉企改制。對于原劇團63人的安置,選擇退休的,市里為他們預留了一部分資金,專門為他們發放養老金。繼續在劇團工作的,在拿固定年薪的同時,繼續執行事業單位工資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其中,持有股份人員,年底還可進行分紅。新聘請進來的成員,在拿固定年薪的同時,今后還有望入股分紅。
轉企改制正式文件下發后,市文體新局領導找來老團長張芳頌,希望他能重新撐起南安市高甲戲劇團這面大旗。
“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時隔13年,我們又可以回‘家’了。”退休多年的張芳頌,放棄了悠閑的生活,接過了這個重任。
那一天,張芳頌一個個地打電話給曾經的弟子們,大家接到電話,都激動得快要流下眼淚。
“我們夫妻倆目前受聘于德化一民間職業劇團,年薪14萬元,回來后就12萬元左右,但是這畢竟是自己的家,回到這里,我們還能繼續享受醫保、社保,很人性化。”作為劇團老成員,卓江州和妻子毫不猶豫地選擇回來。
目前,南安市高甲戲劇團總共38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原劇團成員,其他是從其他民間職業劇團優化組合選聘來的。
未來
“兩腳”走路
立足草根市場打造精品劇目
再次踏進劇團時,張芳頌感慨萬千,那個他們曾在上面排練了一出又一出精彩戲曲的舞臺,如今卻破敗蕭條。堆積著的幾摞高甲戲戲服和道具已陳舊,道具落滿灰塵,戲服褶皺磨損,仿佛在訴說著南安市高甲戲劇團的落寞。
“一定要讓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再次煥發生命力。”站在舞臺前,張芳頌相信在他和劇團成員的努力下,劇團一定會越來越好。
為讓劇團有一個適應期,市文體新局今年還專門拿出15萬元,購買劇團的15場戲,分別到基層進行展演。22日,將進行第一場演出,而這也是劇團改制后演出的第一場戲。“更令人興奮的是,目前劇團已接到明年180多場戲的‘訂單’。”張芳頌說。
對于劇團的未來,張芳頌說,堅持“兩腳”走路,一“腳”是積極拓展市場,立足草根戲臺,排練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戲劇;一“腳”進行精品藝術創作,積極參加各類專業性戲劇會演,達到以市場藝術來供養精品藝術,以精品藝術激發市場藝術的雙向作用。
“我們還打算成立南安市高甲戲保護傳承中心,在培養新生代演員的同時,對高甲戲表演藝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文化。”王連福表示。(記者 唐莉洪 蘇明明 朱晨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