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上了店里一個孔雀藍細口寬肚拳頭大的花瓶(就是上圖中間那個)。飽滿的純色配上笨拙的瓶身,有種“唯我”的欣賞空間。通透的寶藍色瓶身上有幾條深色圈,小如的男朋友說,那是在拉坯時特意做出凸狀圓圈,上釉時,通過釉自身的流動性讓顏色沉淀固著成深色,再經過1000℃以上溫度煅燒定型。
一般這樣的作品,小如根本不舍得賣。她跟我說,有次有個古玩店的人看中一個作品,前后來店里不下三次。可謂“三顧茅廬,程門立雪”,最后兩人商量互換,她便從對方的店里挑了一個漆藍和一個胖秤砣。
還有個女孩子看中一個缺了顆牙的大灰鯊(其實它沒有名字,牙是展覽時不小心磕掉的)很想買,因為她自己也缺了顆牙,但小如還是沒舍得賣,“你看那些牙,都是一顆顆粘上去,慢慢修出來的。”稚氣未脫的小如,反正還沒想好用這些作品來賺錢。
暑期實習、畢業找工作,大部分大學生是這樣的套路。小如這兩件事卻都沒干,一步步“走偏”。她就讀泉州師范大學,父母希望她考個教師,有個穩定工作再說,她覺得得把想做的事情先做了再說,于是今年夏天畢業前,就蠻著父母和朋友開了這家小店。
大學每年暑假,她覺得實習沒意思,拿著自己的獎學金和平時打工賺來的錢,花三四千元跟同學到江西一家教學空間學習手工藝。一去就兩個月。“她(媽媽)都不敢相信,我真的在收拾東西第二天要走。”這也是她長那么大,第一次走出泉州,也是迄今去的最遠的一個城市。
我也替她捏把汗:“你不怕陷入傳銷?”“也怕啦,但那個同班同學以前就去過,覺得應該沒事。”事實證明,小如收獲還蠻多,不僅學到工藝,還收獲了一枚男朋友,今年初剛從北上來到南方這座小城陪她。
越小的陶器,越難制作,很多初體驗的人會在拉坯上花費大量時間,然后變得不耐煩。小如除了教來體驗的顧客,自己也玩得不亦樂乎。
比如非周末時間有時候一整天沒有客人,她自己一人連續幾個小時的專注忘記飯點是常有的事,就跟當初在江西學習時,為了完成作業,也常要到半夜三四點。
拇指大小的陶器花瓶,可以給它插上一枝干樹枝,再罩在一個玻璃瓶里,立馬就有了裝飾性,或者做出大盤拖小盤的連體,就那樣擺著,自成一體,天天看著,也賞心悅目。小如說,以后如果真的有了工作,即使還可以做這樣的事情,肯定不如現在自在和全心,“純粹走藝術家這條路?那么多大師在前面呢,哈哈”。那就趁還年輕,再折騰下吧。
店里的作品,有一部分是來體驗的顧客的作品。他們一般只完成拉坯的環節,為了讓自己的作品不至于太糟糕,修坯、上釉和煅燒,會讓小如幫忙,等全部工序完成后,再來取走或者讓小如給他們郵回去。
其實這篇文章,是源于一個粉絲咨詢花巷:她想給好朋友過生日,又不想土嗨的去唱歌吃飯,讓花巷推薦幾個好去處。我們便找到了小如的店。
“木陶小舍”店址在泉州鯉城新門街源和堂1916創意園入門右拐第二家店。詳詢可以聯系小如個人的微信:1775002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