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分為人們與與左右相鄰者一般連手的“小拉手”式和相隔的人交叉拉手的“大拉手”式兩種圓圈形式,也可以單排和雙排等隊形進行舞蹈,人們在一位歌手的帶領下,相附相隨進行歌唱,歌詞多為贊揚祖先與英雄業績、贊美家鄉和豐收年景等內容。②泰雅群體的歌舞形式為《祭舞》和《酒舞》兩類,在舉行隆重的“播種祭”和神節慶典時,能歌善舞的泰雅男女,在兼有領唱、合唱歌曲伴唱下,男女共舞。舞步從莊嚴的漫步逐漸發展到輕快、歡騰,以模擬動作為主,表現其民族在祭祀、收獲、漁獵方面的情景。另一類,是當地稱為“猶太琴”——口弦類“嘴琴”伴奏下的民間自娛舞蹈。舞蹈動作多以左右搖擺上身,伴以頓足、招手、搖臀和相互調笑的夸張即興動作為主,具有特殊的風格和韻味。③布衣、曹和賽夏群體,在各自的祭禮活動中,載歌載舞的圓圈舞蹈是主要的自娛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杵舞》實際來源于布農民眾的傳統“杵樂”。舞蹈時,婦女們身穿民族服裝,頭戴鮮花,每人手持一只長短、粗細各不相同的“杵棒”,圍繞石臼或厚石板,敲擊出音響不同的優美“杵樂”,舞者們便輕歌緩起,杵聲錯落之中,表演時而集聚,時而散開,古樸而別有風味的舞姿與造型。
此外,《紡線舞》、《篩米舞》、《婚禮舞》、《甩發舞》、《竹桿舞》、《陀螺舞》、《刺球舞》、《葉琴舞》等高山族舞蹈均有很高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