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
推薦人:泉州市南音樂團副團長曾家陽
制敵術(shù):寵辱不驚古韻悠然
今年的閩南文化節(jié)期間,一歲多的小峻鋒被南音表演吸引長達(dá)四五分鐘
翻看古老工尺譜,橫抱琵琶唱清曲。
這樣古樸的畫面,在唐朝名畫《韓熙載夜宴圖》、敦煌壁畫、漢魏石刻和出土的隋樂女俑上,都能見到,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斗拱上,“飛天樂伎”手持的,也正是吟唱南音時使用的琵琶、二弦、三弦、洞簫等。
泉州南音,從唐宋傳唱至今,2009年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她的迷人之處,就猶如壁畫上的演奏者一樣,歷經(jīng)歲月,依然寵辱不驚,古韻悠然。
很多人都知道,南音的琵琶是橫抱的。其實,自唐代,琵琶已發(fā)展為豎抱,現(xiàn)在的“橫抱琵琶”只留存在古老的石窟壁畫中。
還有南音一直保持的“大譜”、“散曲”和“指套”,這套有詞、有譜、有指法的完整音樂體系,使南音依然保持著古韻。
依著這古韻,日本的“尺八”、“三味線”也到泉州“認(rèn)祖歸宗”。
剛剛過去的6月18日“第十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上,來自日本東京精竹會的成員阿部敏行對本報記者說,他們使用的“尺八”,正是來源于南音洞簫。為此“精竹會”還一度改名為“泉州會”;而日本民族樂器“三味線”,其實就是南音使用的三弦。
漂洋過海的華僑,回到故鄉(xiāng),總希望聽一曲純正的古樂。好在泉州本土,保留著這樣的傳統(tǒng):入夜時分,在燈火閃耀的文化宮百源清池畔,在古香古色的茶館老厝里,男女老少圍坐臺旁,輕搖蒲扇,凝神靜聽一曲清音。這些地方演唱四季不斷,已成為唱者和聽者之間無言的約定,也讓遠(yuǎn)到而來的人感受到泉州風(fēng)情。
新門街南音藝苑里,常有高水準(zhǔn)且大氣的演出。比如“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個人南音演唱會、海外社團交流等。泉州每年還舉辦中小學(xué)南音比賽、南音進(jìn)校園活動等。
因為有著共通的韻律,40多個海內(nèi)外南音團體可以一齊上陣,用心中相同的工尺譜,共奏一曲《梅花操》。弦友們手相連,觀眾們合著拍子打節(jié)奏,即使沒有機會在一起串場排練,也能來一次琴瑟合鳴。聆聽這樣來自天南海北的古樂,你一定會為之震撼,因為彼此共同的文化是如此直通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