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吹源自于北方少數民族節慶演奏的吹打樂,漢武帝時期引入宮廷,經當時宮廷樂師改編加工,逐漸發展,最后演變為宮廷專用鼓樂而流傳下來。唐代設鼓吹署專管樂隊,作為朝廷儀仗隊的組成部分:用于皇帝出巡,名曰出巡鼓吹;用于皇帝宴請群臣,名曰皇門鼓吹;用于將師出征凱旋,名曰祝捷鼓吹;用于外國使臣來訪,名曰迎賓鼓吹。唐末五代中原戰亂,北人南遷帶來了這一藝術形式,并與民間禮樂融為一體,隨著歲月綿延而傳播開來。
唐代至清代道光年間,泉州一帶科舉蟬聯、仕臣不絕,其中就有馬甲杜氏,即杜應楚、杜中士;南安洪氏,即洪有聲、洪啟睿、洪承疇等重臣。他們在朝廷賜宴時曾享受鼓樂禮遇,榮歸故里,族人組建大鼓吹隊迎迓。民族英雄鄭成功海上義師派餉至英都,洪氏族人以大鼓吹樂隊前迎十里。
大鼓吹是以大鼓和吹(嗩吶)為主,輔以鑼角(大海螺或牛角)、鐘、鑼、鈸等6種樂器合作演奏。各種樂器除大鼓固定1件以外,其余樂器件數不限。演奏時列隊,根據需要或列縱隊、或列橫隊、或列方形,演員根據演奏方法,講究樂器出場先后順序和交叉協調。
螺角在演奏時最先使用,螺角使用時發出“嘟——嘟——嘟——”的聲音,其聲深沉悠遠,即為大鼓吹演奏引子,也寓含驅邪散惡,告知各路神明之意;其次鑼響,即開鑼;然后擂鼓。至此,都是合奏前的準備。緊接吹(嗩吶)聲響,各項樂器齊奏,然后依照各種樂器的功能交叉進行,大鼓節奏隨著吹(嗩吶)音樂的變化而變化。整場演奏鼓聲如洪鐘,鑼聲如驚雷,嗩吶激越高亢,擂打吹奏聲音響徹空際,極富豪邁雄壯之感,場面蔚為壯觀。
大鼓吹傳統曲牌用于喜慶日子的有《狀元游》、《太子游》;用于喪事的有《出地方》等。
海螺起唱,大鼓開道,嗩吶定調,鑼鈸和鳴,大鼓吹還保留著唐代的風貌。現在,大鼓吹在洛江等地廣泛流行。每逢盛事慶典、迎神賽會、迎賓、出殯等場合,都請大鼓吹樂隊前來吹奏以示禮儀隆重,并且每每都以大鼓吹排在隊伍的前列,起開路先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