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廈門方言講古使用的語言、場地及聽眾:廈門“講古”來自民間,用的是閩南方言,道具簡單,演出不受場所限制。歷史上,大部分的廈門宮廟因屬于公共場所,都有“講古仙”在“講古”;每逢農歷“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與“下元”(十月十五)等日期,朝天宮等處宮廟就舉辦說善書(又稱勸善)活動,聘請名人善士或“講古仙”在宮廟設置香案開講,講《太上感應篇》、《二十四孝》等書目,勸人戒惡行善,不收費。廈門的“講古”場邊一般有簡易搭蓋的“茶桌仔”,有些聽眾邊泡茶邊聽“講古”。有些“講古”場,聽眾坐在用木板或石板架的長椅上。“講古”為群眾所喜愛,尤以文盲老漢為最。目前,已吸引了不少具有相當文化程度的聽眾。
二、“講古仙”及其“講古”:“講古”藝人俗稱“講古仙”,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以前大多為沒落世家子弟或失業知識分子,“講古”時坐在高于聽眾的特制高椅上開講,有的還在高椅前邊設置一平臺,偶爾可下到平臺上手舞足蹈表演一番;也有的先搭建一個小平臺,而后在其上方放置桌、椅各一張,桌上擺放書本或摺扇、茶壺。“講古仙”有時也可下到平臺上手舞足蹈地表演一番。
“講古”一般在下午、晚上,一般每天下午講3-4小時,所講多為《西游記》、《封神榜》、《三國演義》、《水滸傳》、《七俠五義》、《包公案》、《說唐》、《列國志》等,按慣例向有座位的聽眾收費,站聽者不收費。每講一回,收一次錢,每每講到精彩之處煞住,聽眾欲知下文之時,由“講古仙”或其助手收費。收費時,拿著一個圓形無蓋竹筐,聽眾自覺投錢,一“鐳”(閩南話“鐳”即硬幣一分)至五“鐳”不等。“講古仙”收入甚微,生活困苦,收入勉強糊口。
“講古”形式比較單調,只講不唱,不借助道具以渲染氣氛。大都是手里只拿一本書,或一把摺扇,“講古”時并非照本宣科,“講古仙”往往對“講古”內容進行藝術加工,“講古”時聲調時而娓娓動聽,時而抑揚頓挫,伴以手勢比劃,借助通俗易懂生動的閩南方言俚俗語、歇后語和形聲字等語匯來形容、渲染氣氛增加吸引力,有時還節外生枝,脫離書本,因此所講內容時常比書本篇幅多了幾倍,有的“講古仙”一部《少林寺》能講一年多。此外,“講古仙”還輔以豐富的眼神等臉部表情和形象的動作,繪聲繪色地展現故事情節或人物性格。優秀的“講古仙”在“文講”時,說到動情處,哀婉動聽,令人肝腸寸斷;“武講”時,提到書中江湖豪杰,快意恩仇,力拔山兮氣蓋世,令聽者豪氣沖天。特色鮮明的廈門“講古”,常使聽眾歡嗤嗢噱(不勝快意、滿足)。
廈門方言講古還常常因吸引了大量聽眾而拉動了“講古”場周邊的消費。歷史上,“講古”場周邊除多有“茶桌仔”之外,還常伴有飲食銷售攤點。如抗戰前夕在南星樂園后面的“講古”場附近,就出現過一家頗有名氣的燒肉餅賣家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