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區有很多古厝、古民居面臨著尷尬境地:歷史年代久遠,沒有人住,缺乏必要的維護和修繕,隨時可能會傾頹,最終變成一堆瓦礫。而一旦少了它們,我們城市的歷史便缺了一角。如何既保護又利用這些古老建筑?昨日,記者走訪了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在了解這一街區的“生存之道”后,似乎也為這一設問,找到了某種積極的答案。
整合傳統風貌建筑
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位于晉江舊城中心區,西接萬達廣場及世紀大道,東臨陽光廣場、塘岸街、泉安路等城市繁華地帶。身處鬧市之中,五店市傳統街區卻守住了一份“靜”。街區里四處延展著古意悠悠的石板路,路兩邊立著的是歷經風霜的傳統“皇宮起”紅磚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洋樓;那高低錯落的屋脊和沉默不語的燕尾、鴟吻,還有出磚入石的圍墻,無不在暗示著,這里是閩南文化的“地盤”,這里有著一座城市古老的回憶。
據介紹,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占地126畝,街巷格局保存完整,擁有蔡氏宗祠、莊氏家廟、石鼓廟及布政衙、蔡媽賢宅、朝北大厝、莊志旭宅、宛然別墅等100多處具有歷史風貌的建筑。這些老建筑有的是原本就扎根在這里,有的則是花費人力、物力從別的地方整體搬遷過來的。在街區中,建筑年代分為“明、清建筑”、“民國建筑”、“1949-1980年”和“1980年后”四類,建筑風格有閩南古厝、番仔樓等多類型閩南風格建筑,構成一個閩南古建筑博物館群,其中傳統風貌建筑占到60%,極具價值。
閩南文化的大薈萃
從宏觀上講,五店市傳統街區的塑造,有借鑒福州三坊七巷的地方,但是兩者也有著根本的區別。據五店市傳統街區總經理吳斌介紹,五店市傳統街區將拋棄“街”、“坊”的局限,而采用更直接的“樓與樓”傳導模式游客到了這里,可以穿堂入室,經一幢樓前往另一幢樓,這樣一來,“就把空間利用起來了,讓建筑物‘活’起來了”。
讓古老建筑恢復生機,不光靠人流量,還要靠文化的注入。
“我們把一些傳統閩南建筑從瀕臨傾頹的境地中‘搶救’了過來,并在這里把它們進行資源整合,形成了現在看到的五店市傳統街區,它本身就烙有閩南文化的鮮明印記。”吳斌說,“不光這樣,我們還要賦予老建筑以新活力,恢復它舊時的繁華,并給予它‘時代文藝范’。”
吳斌口中的“文藝范”,其實指的是閩南傳統文化、戲曲藝術、建筑藝術、家族名人文化和企業品牌文化等。通過保存傳統街巷肌里格局、特色古建筑等載體,傳承高甲戲、木偶戲、南音及其他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現代產業經營模式,以“鄉土、鄉音、鄉情”、“藝術、藝苑、藝人”、“傳統、傳承、傳播”為主題,打造集傳統文化展示、民俗體驗、商務旅游、休閑娛樂、美食品嘗等為一體的街區博物館、文化產業聚集帶,讓外地人感覺很閩南、讓年輕人感覺很時尚。據介紹,未來會有不少極富特色的企業入住五店市傳統街區,而它們同樣將帶來各種類型文化的精華,令人直面感受閩南文化之美。“這里不僅是老晉江人的記憶,也是新晉江人的文化聚集地,傳統藝術在這里傳承和延續,新潮藝術在這里誕生和發展。這里是閩南原味文化的大薈萃。”
五店市就像一座大棋盤,老民居則是散落其間的棋子,這盤棋要活起來,最終靠的是一種交流和對話。現在,富有閩南特質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進行著這種交流和對話,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條歷史傳承活色生香,古今融合趣味盎然的新路子。(記者 林耀平 吳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