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學”作為一個新概念的提出和確立,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期間雖然也出版了許多相關著作,但在學科建設方面迄今還沒有一部專門論述“泉州學”學科理論架構的專著(像“徽州學”研究就出版了《徽州學概論》)。作為一門嶄新的學科,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缺憾。近年以來,作為中華區域文化的“閩南文化”得到廣泛的宣揚和研究,由于得到官方的大力推動和民間的積極支持,更由于某些超出學術研究范疇的目的的存在,“閩南文化”研究呈現出極其熱門的狀況。泉州作為閩南金三角地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泉州文化(也稱:“泉南文化”)作為閩南文化形成的一個主要根源和現實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必然會產生這么一些問題:泉州所提出和推動的“泉州學”與“閩南文化”是一種什么關系?“泉州學”研究與“閩南文化”研究有什么異同?在現今廣泛深入地挖掘和推動“閩南文化”研究時,是否有必要再繼續高舉“泉州學”的旗幟,進行“泉州學”研究是否會沖淡“閩南文化”研究?
對這些問題進行認真的探討是擺在泉州學界面前的一個重大的課題,借2006年第八期“刺桐論壇”召開這一契機,我們想對“閩南文化”與“泉州學”之間的關系作一些初步的探討,以求教于諸同仁。
?。ㄒ唬?/P>
閩南文化是一種區域文化。中華文化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河洛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閩越文化等“區域文化”,這些區域文化共同組合形成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閩南文化就是“閩越文化”中的一支亞區域文化,它從地域上說是指地處閩南(福建南部)地區的泉州、漳州、廈門三地所存在的文化,從方言語系的角度上說是指以操閩南地方方言“閩南話”所組成的,包括泉州、漳州、廈門以及浙南、粵東(潮汕)、臺灣乃至海外(主要是東南亞)閩南移民(華僑、華人)的閩南人群體的文化。
作為一種區域文化研究,它最本質的特征和目的是研究這種文化相對于周邊其他區域文化的重要區別,它作為一種亞文化(子文化)相對于其母文化所具有的獨特的個性。因此,進行閩南文化研究,就主要是探討閩南文化相對于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征,探討閩南文化與其它區域文化如客家文化、莆仙文化、嶺南文化等的區別,找出其作為文化類型學上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其它意義方面的研究。
?。ǘ?/P>
“泉州學”,從上世紀80年代初剛提出這個概念時,泉州的學者們就非常明確地表明它是一門”學科”,并開始考慮到作為一門“學科”的“泉州學”的學科建設(即理論研究)問題。
1989年底,泉州地方文史學者傅金星先生就發表《破土而出的“泉州學”》一文,就“泉州學”提出的歷史背景、概念等進行初步論述。之后又發表多篇文章,從“泉州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角度,思考并論述了“泉州學”的概念、研究內涵和外延、研究意義、理論建設等問題。
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蒞臨泉州,項目協調員迪安博士在泉州宣布:“海上絲路”在泉州的考察活動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新開辟的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上,泉州將發揮中心作用。針對泉州所具有的豐富歷史,應設立一個專門的學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成立一個國際性的科學研究機構,如同研究“敦煌學”一樣使“泉州學”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項目,組織世界各國科學家對它進行研究。
1995年,中國泉州學研究所首任領導陳鵬先生撰文指出“泉州學的概念”應該是“研究泉州地域歷史文明的一門學科”。泉州學研究的范圍應“不局限于地方性,較之其他學科,泉州學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范圍內,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點,它有一定延伸空間和寬闊領域的學科形態”。該文被作為53種“學科”之一收錄于《中國學術通覽》一書。
到了世紀末的1999年,在泉州師范學院召開的“海峽兩岸泉州學研討會” 上,著名人類學家、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先生的主題演講《“泉州學”的新視野》,從“學”字的中西字源、定義的角度來對“研究泉州可以稱為泉州學嗎?”這個問題進行肯定的回答。提出所謂“泉州學”是一種以泉州地區的歷史文化、人文活動、生態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科際綜合學問。還闡明“泉州學”與一般方志學的區別,認為 “泉州學”之有別于“泉州志”的地方,就在于“泉州學”的基本立場是在從事研究的,像一門學科一樣是以研究為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