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曬出的“東街老時光”照
20世紀80年代初,全民健身活動在泉州東街舉行。
改建前的東街(以上照片均為記者翻拍)
近日,網友“泉州的一點點事”在新浪微博曬出一張泉州“東街老時光”靚圖,圖中略顯古樸的街道和紅磚瓦房勾起不少博友關于東街老時光的回憶。但細看圖片,有的博友稱贊“有味道”,有的則質疑圖中街道并非泉州東街。
那么,《泉州市志》記載的形成于盛唐開元年間的泉州東街,歷經悠悠千年歲月滌蕩,曾以哪些面貌示人?昨日,記者采訪得知,東街已有近1200年歷史,她還一度是泉州的政治中心、交通要道。
很意外
圖中東街
并非泉州東街
帖子稱:在100年前東街是泉州的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和歷史文化街區,民國期間一度改稱中華東路。該街全長986米,大道兩側新建立面為富有閩南僑鄉建筑風格與特色的騎樓式房屋。
“真有味道”“哇,東街以前是這樣的”“老泉州人才知道西街和東街的魅力”……看完圖片,不少博友稱贊,然而也有質疑者,“這是什么時候的東街?連骨子里都沒有一點像。”博友“阿吉者”評論。
昨日,記者攜圖請教泉州文庫辦公室副主任楊清江,他將圖片放大并與在場人士一同研究后認為,圖中街道并非泉州東街:其一,圖中有沿街小車、摩托車,牛肉店的廣告牌以及五層樓民房,這些皆顯示,拍攝時間不會早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彼時,西街和東街并非如此狹窄,也無此民房;其二,民房“硬山頂”,也即俗語“坡頂”建造粗糙,構造并非泉州風格,而更似漳州、莆田民房。
“但介紹的東街部分歷史是正確的。”楊清江說。
很古老
泉州東街
已有千余年歷史
《泉州市志》記載:唐開元(718-740年)筑城時開市辟路,建有南北走向大街。大和年間(827-835年)增辟東西街,至五代時(907-960年)泉州城區大街小巷成網。宋元兩朝拓城又增辟東西走向的新門街、涂門街。
五代南唐保大拓城,東街向東延伸至仁風橋頭,民國初(20世紀20年代)拓寬,20世紀80年代新城區拓筑時,東街經溫陵路與新城區道路聯網。
換言之,泉州東街形成于泉州唐故城創建前后,至今已有約1200年歷史。“長期以來是泉州的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和歷史文化街區。”《泉州古城街坊摭譚》之“泉州東街訪古散記”如此評述。
很重要
數百年來
進出城惟一要道
史料詳細記載,民國時擴寬東西街,一度稱中華路,東街為中華東路,西街為中華西路。東街全長986米,1925年擴為寬10米的馬路,1996年擴寬改造后,與東湖路連接起來,一直延伸至洛陽橋。
東街是泉州通往東北地區的交通要道,是歷久不衰的繁華街市。提起南大街(即現中山路)和東街,老泉州人總能娓娓道出諸多故事,其實泉州東街還是“最早的福廈公路”。
據介紹,上世紀50年代初,彼時泉州尚無環城路,東門外的仁風街兩側全是田野,泉州百姓和外來人員從東門進城后,須先經過鐘樓,再途經南大街,轉順濟橋出城。反之,從順濟橋進城亦然。
楊清江說,自洛陽橋橋通后,數百年來,泉州東街一直是進出城惟一的交通要道,亦被稱為從泉州到福州的“官道”。
很中心
一度成為
政治和文體中心
鮮為人知的,舊晉江縣署和舊泉州府署均曾位于東街。
自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知州錢熙創建,至20世紀50年代初,近千年來晉江縣縣署一直位于東街。泉州市建制后的相當一段時間,仍為市人民委員會、革命委員會所在地。1969年,舊署改為晉江地區公安處;1996年,東街拓展工程開展,至此,舊署明清民國老建筑全部廢棄。
在舊晉江縣署東,即今泉州軍分區駐地,100年前是泉州府署,據稱當時府門外西觀東巷口和東南俊巷口均有石碑坊,甚是壯觀。辛亥革命后,府署廢,后輾轉曲折,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改為晉江地區軍分區機關。
除政治中心,東街還曾一度為文體活動中心。泉州收藏愛好者蔡其呈于上世紀80年代初在東街拍了一張老照片,照片定格下當年東街舉辦全民健身活動的情景。
很文化
曾是城內
牌坊最多的路
兩宋以來,東街先后樹立過四五十座封建王朝表彰忠孝節義或科第壽考的石牌坊,一座接著一座,綿延不斷,蔚為奇觀。
“新中國成立初,泉州城里保留下來的牌坊,東街最多!”楊清江介紹,泉州少林寺腳下的牌坊數量當然比東街多,但那時屬于東郊城外,不在城內。
經考證,新中國成立前東街的牌坊是古城內最多的,不僅大路中間牌坊一座連著一座,各巷口也有牌坊。新中國成立初,東街頭至仁風門尚存有著名的明代為戶部主事周天佐死諫立的“褒忠鳴鳳坊”等。新中國成立后不久,這些牌坊被廢棄。
除此,東街還有不少名人故居,如呂占將軍府、楊注御史第、何喬遠侍郎第。傳說中的名人蔡六,家就住東街。(記者 張素萍 杜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