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獅市蚶江錦江村,一座座古厝,星羅棋布地分布在村落中……它們都承載著家族榮耀,也是閩南文化的“活化石”。錦江村路北40號,這座依海而建的古厝,始建于清朝道光初年,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在這座古厝里,深藏著什么樣的歷史故事?本期閩南文化,帶你一起去了解。
閩臺對渡重要見證
秋日的午后,褪去了酷暑時的燥熱。記者在錦江村路北40號門前徘徊了幾圈,最終確認它就是自己想找的古厝。主屋整體保存得很是完整,但細節(jié)有明顯被破壞的痕跡,門口立著“危房勿進”的牌子,讓人不敢輕易靠近。從外觀上看,它并沒有奇特之處,是一座很平常的房子。一層樓的建筑,紅色的磚瓦堆砌而成,因太久沒人居住,木門殘破。禁不住對歷史的好奇,筆者還是選擇推門而入。里頭,多數房間并不止一個房門,而且房門的大小各不相同,一些小門的高度1.6米左右,房與房之間可相互貫通。“當年建造者在這里建了18座皇宮式大厝,它是其中唯一一座面對泉州灣而建的古厝,因為坐南朝北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這座房子處于風口之中,非常涼爽,因此,這屋子也叫‘風爐厝’。”錦江村老年協(xié)會會長紀乃理向筆者介紹,這座古厝的面積并不大,東西寬約23米,南北長25米,占地面積雖小,可精妙于它有99道門檻和房屋結構的復雜。古厝幾近荒廢,每個房間里都堆放著雜物,大堂的墻上掛著不少先人們的遺像,門窗破損很嚴重。曾經住在這里的阿查告訴筆者,近些年來,原本居住在古厝里的人陸續(xù)買了新房搬出古厝。
建造者傳奇發(fā)家史
那么這座房子是何人所建?他和它之間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原來,古厝的建造者是“萬吉行郊”的創(chuàng)立者紀隆草。如今,在蚶江鎮(zhèn)里仍舊流傳著他當年拾金不昧的美談以及傳奇的發(fā)家史。據說,紀隆草原本是在蚶江碼頭做苦工的一個窮小子。某 天,一個泉州的商客來此渡船,期間,在碼頭上茅房時不慎將一袋白銀落下,正好被紀隆草拾到。他為了尋找失主,便一直在碼頭等候,直至十多天后,客商回到碼頭尋找遺失的白銀,他便如數將銀子奉還。客商為表感謝,便想將白銀送給他,卻被紀隆草拒絕。于是客商幫紀隆草買了一艘小船,讓他出海打魚。多年后,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艘船駛入蚶江碼頭,船上的人餓得發(fā)慌,見碼頭邊上有一戶漁家亮著燈,便去討飯吃。那戶漁家便是紀隆草家。善良的紀隆草將家里為數不多的大米拿了出來分給大家吃。船員們吃飽喝足后表示,要將一批貨物暫放在紀家。可是,那晚之后,船員們再沒來過,三年后,紀隆草將那些貨物賣得的錢用來造船,做起了對臺貿易。漸漸地,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最繁榮的時候,紀家有100艘跑臺灣航線的船,還在臺灣買了一塊地,種植稻谷、水果、蔬菜等。紀隆草成為泉州南門外的首富,被當地人稱為“紀草頭”。由于船工多,紀隆草就謀劃著建房。道光年間,他填海而建了18座皇宮式大厝,“風爐厝”就是其中一座。
急需保護的璞玉
如今,18座古厝有跡可循的已不多,有的被盜毀嚴重。阿查是紀家的媳婦,為了古厝修繕之事奔波不停。“紀草頭的后代大多數分布在海外,留在石獅的很少。我們屬于他的堂親,當年我太爺爺從他人手中將屋子買過來,一大家族的人居住在一起度過了很快樂的時光。后面大家在外面買了房,就陸續(xù)搬出去。因為沒人居住,房子日漸荒蕪。”聊起如今“拋荒多年”的“風爐厝”,阿查十分惋惜,在她眼中“風爐厝”興建的時候正是家族鼎盛之時,帶有濃濃的海洋氣息,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對渡文化的重要見證,更是她心中美好的回憶。因此事,阿查近來多次與市文體部門探討保護、修繕方式。
據悉,我市文體部門曾邀請藝術、歷史、文化、建筑各界專家學者對此座古厝進行考察和綜合價值評估。如何將這些凝聚鄉(xiāng)愁記憶的歷史建筑更好地保留下去?我市相關部門表示,像這種具有特定時代意義、歷史價值的環(huán)境要素及建筑,可以按照專家提供的修繕方案,修補建筑零件等原有布局樣式,整治古厝內臟亂環(huán)境,理清聚落分布脈絡,再現傳統(tǒng)建筑歷史風貌及生活形態(tài)。
(陳嫣蘭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