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謝仲規,還是修筑洛陽橋的泉州知府蔡襄的女婿呢。以下這幅是蔡襄(1012~1067)寫給女婿的《謝郎貼》,據稱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蔡襄為官以外,還是著名的書法大家、茶學家。
貼里寫道:謝郎春初將領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長官亦來泉州診候,今見服藥,日覺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復關意。眼昏不作書,然少賓客,省出入,如此情悰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岳父和女婿絮叨自己越來越不好的身體和日常,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隔代的信任與依賴。可見,岳父與女婿的關系很是親近,親家之間也走得近。
謝長壽老先生說,蔡襄曾經為謝仲規的父親寫墓志銘,而蔡襄去世后,謝仲規還代替岳父贍養年紀尚幼的子女,這些往事在文史資料里都有所記載。
岳父與賢婿兩人,說來也巧,都和泉州城的橋頗有些淵源。蔡襄倡建洛陽橋,而謝仲規則倡導修建過泉州浮橋,還曾將橋名改為“通濟”。浮橋橋長235米,也是泉州城外古代著名的橋梁。
謝老說了另一件謝氏與泉州巷子的典故:西街甲第巷,在宋代名叫“金紫巷”,亦因謝氏而得名。
最早扎根泉州城內的謝瑫,是晉代宰相謝安的二十世孫,唐代福建御史。他定居北門清浦,現在的頂埔一帶。泉州謝氏人口眾多,衍派甚多,已知有清浦、金紫、金魚等,不少源自泉州城內。
“金紫巷”和謝微有關。他是宋真宗時期的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建“金紫府”在西街,宋代時人稱這里為“金紫巷”。此處也曾經是謝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時至今日,人雖已遷走,但由此留下了“金紫衍派”的堂號。
因此,話說回來,金紫巷這個稱呼,可在甲第巷之前。甲第之名,還是后來宋時朱熹(1130~1200)夸贊歐陽詹“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而得名。
謝長壽手書的160多本踏勘古籍
說到老謝家的掌故,已經84歲的謝長壽滔滔不絕,全然沒有老者的疲態。
“要做研究,就要做別人沒有的。”上世紀50年代就從浙江醫學院畢業的老謝,原本是專職從事預防醫學的主任醫師。研究文史知識和搞醫學研究一樣,謝老說,得做“補白”的工作。
老人家從書房里拖出兩個大行李箱,里面全是他二三十年來古城踏勘形成的毛筆線裝書筆記,160多冊,約200萬字。城外的山川、江流,城中的中山路、內溝河等文獻史料,被謝老整理成系列,匯編成冊,如《紫帽山志》、《大坪山桃花山志》、《泉州城內溝河志》、《泉州謝氏總譜》等。
僅《泉州學大綱》就有82冊,約82萬字。一大把被寫禿了的毛筆,謝老還舍不得丟棄,足足有70多支。
想做的事做了,想踏勘的地方都走遍了。如今有人拜訪,問起這些地方,謝老還會不時拿出來溫習。早年泉州城內有建設項目,聽說挖掘出了些文物,謝老都會去圍觀。
東街有城墻舊址;津淮街曾經挖出伊斯蘭教墓蓋石;中山路修建時,曾倡議把老商鋪招牌保留下來……謝老不光是踏勘寫書,還把當年珍貴的影像拍照記錄沖洗出來。滿滿當當的書房,一整面墻都是書。
“不多,才6000多冊。”謝老很虛心地說。每當有人來請教,他都會很慷慨地拿出資料和照片與人分享,活脫脫就是一個民間檔案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什么是浮粿?閩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圖2014-07-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