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泉州唐代墓葬陸續出土一些陶灶,這些陶灶以船形呈現,故又被稱為“船形陶灶”;船形灶的流行,與區域生產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了解舟船文化在祭祀儀式中的意義有利于深入探究文化傳統。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藏的唐代船形灶
林瀚正在仔細研究船形陶灶
陶灶是古墓中常見的模型明器之一,各地出土的陶灶數量眾多,形制多樣,有馬蹄形、長方形、曲尺形等。但在泉州出土的唐墓中,卻多見船形陶灶。古人為什么要將這種船形陶灶放入墓中呢,它蘊含著什么樣的特殊意義?今天就請隨記者,一起去見識下泉州出土的船形陶灶。
唐船形單孔陶灶
福州倉山唐代灰陶船形灶(資料圖)
慰藉逝者的陪葬品
《漢書·五行志》稱:“灶者,生養之本。”東漢劉熙所撰的《釋名》則曰:“灶,造也,創造食物也。”在古代,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有灶的地方,就有炊煙,有了炊煙,便能發散出昂揚的生機。所以,有的時候,灶也是一種生命力的象征。
漢代的時候,人們相信人死靈魂永存,還會在另一個世界像活人一樣繼續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當作生人看待,正所謂“事死如生,事亡如存”。這種觀念也推動了厚葬文化的盛行。為了使死者能過上舒適、安穩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結構盡量模仿現實中的房屋,隨葬品盡量將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納入墓中,甚至將房屋、田地和家禽、牲畜之類也制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隨葬。而在生活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灶也不例外,依照它們外觀制成的陶灶模型,同樣被放入了墓室,成為慰藉亡魂的又一陪葬品。
“陶灶的使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北辛和半坡文化中就已出現,然而以之作為墓葬中明器(即隨葬器物,又稱冥器)的情況,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實物是出土于關中地區戰國秦地墓葬中。降至兩漢時期,陶灶逐漸成為墓葬中常見的明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員林瀚告訴記者,近幾十年來,泉州唐代墓葬出土了一些陶灶,這些陶灶以船形模式出現,故又被稱為“船形陶灶”。
河市梧宅唐代紅沙陶質船形灶(資料圖)
頗具生活情趣的唐朝船形陶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