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執行:記者 張素萍 郭曉冰 王柏峰 實習生 張玲玲 文/圖
土地巷+第三巷
溫陵書院育桃李 名人府邸何處覓
從泉州三中東大門對面轉折,便進入東街土地巷。土地巷東西走向,北側舊建筑物幾乎均已拆毀,改建新樓,巷道兩側建筑一邊嶄新高大,一邊低矮老舊,反差很大。
巷口的鯉城區東門實驗小學,曾是泉州四大書院之一泉山書院(又名“溫陵書院”),也是朱子祠的所在地。這所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所創建的學院,最初位于今東街福醫大附屬泉州市第一醫院院址,明正德十年(1515年)書院移建于此,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王廷諍捐俸重修,另建啟賢祠、敬業堂和學舍13間,并更名“溫陵書院”。
再往前的土地巷8號,是泉州近代著名民間文學家吳藻汀的故居,時光荏苒中,故居已不復當年的風采光景。吳藻汀生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他曾秘密參加同盟會,參與創辦泉州體育會,先后當過學堂教員,擔任過小學校長,并創辦培德、毓秀兩所女子學堂,創建《復報》周刊社,他也為推動泉州話劇運動發展作出貢獻,對泉州民俗學和地方史研究也有成就。“五四”運動前后,吳藻汀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還為泉州第一對文明結婚的新婚夫婦做證婚人。
走到土地巷盡頭,右拐便是第三巷。由于地處泉州古城東鼓樓的第三條巷子,即從仁風門進城南側的第三條巷子,因此小巷被稱“第三巷”。歷史上,第三巷口和巷內曾立有卿月坊和論秀坊,以及不少名人府第。兩座牌坊分別為宋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朝議大夫陳京,以及宋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秘書郎溫革所立,可惜如今牌坊皆已不存。名人府第則包括宋代朝議大夫陳京大夫第、宋參知政事李邴太師府、宋代王維則進士第。據介紹,李邴是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曾任參知政事,徽、欽北狩時避居泉州,其后裔遂為泉州人;王維則是宋紹興五年(1135年)進士,官通判,里人為其立“定居坊”。
兩條小巷中,夾雜在現代建筑中的古厝老屋,有數代人接力守護卻仍難擋風雨侵蝕,于是新梁換下舊木。留守和修葺的背后,是老泉州人對閩南古厝的愛護難舍,是數十年養成的生活習慣,更是因那古城街巷里洋溢的人情味和煙火氣息。
朱子祠里學風盛 吳家古厝故事多
從東街拐入廣靈路,首個路口左拐,映入眼簾的便是土地巷。土地巷里最著名的建筑,莫過于泉州近代著名民間文學家、民俗學家、史學家吳藻汀的故居。這座十代人接力守護的古厝,記載著吳家的“人文密碼”;鯉城區東門實驗小學內,昔日曾是泉州四大書院溫陵書院,也是朱子祠所在地。
走到土地巷盡頭,往右拐便是第三巷。巷子中段金家古厝里,83歲的劉淑琴和王來有兩個親家,守著古厝相互照應。把她們留在這里的除了習慣,還有古城的熱鬧、人情味和煙火氣;第三巷南端的盡頭,圣公宮殿內有四幅清光緒年間的壁畫,記錄的是昭福侯建功的故事……
如今的東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