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中國的農歷,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由于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在福建晉江,中秋節這天,家家戶戶要烹蒸一鍋番薯芋頭,供全家人食用。據民間傳說,土地公和土地婆在探討世間事物時,土地公主張天下人人豐衣足食。土地婆卻說:如果天下人人豐衣足食,將來女要出嫁,誰來替她抬轎子?土地婆主張天下富的富上天,窮的窮寸鐵。土地公認為這樣做太過份,民以食為天,就賜給窮人番薯芋頭抵半年糧。人們感謝土地公的恩德,逢年過節都要用番薯芋頭祭祀他。
福建人還喜于水上賞月。泉州人于此夕蕩舟筍江。廈門也有駕舟于鷺江中流賞月之俗。福州閩江更是中秋觀燈賞月的泛舟之處。萬壽橋下,水上居民常集中在一起賞月、“盤詩”。明代曹學佺《泛舟江上觀塔燈》詩云:“浮邱塔夜放花燈,江上看時倍幾層。向月金莖承沆瀣,中天玉柱勢憑陵。繞枝鵲駭珠彈落,照水犀燃寶藏興。舟子亦知功德事,指予回顧兩三僧。”
中秋也有拜月的習俗,不過全為女子之事,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陳設香案置月餅、瓜果之類,未嫁者多就案前拜之,稱“拜月”。連城民間稱月神為“月光媽”,賞月時也有拜月的習俗。漳州、上杭等地則稱“請月姑”。上杭之俗更奇,請月姑時,將一小筐放在盤中,據說月神降臨,筐便會自動上升,并有剝啄聲,女子便計其數以卜災祥。在建寧,中秋夜有的婦女對月問吉兇,俗稱“請木杓神”。泰寧、永定一帶,婦女不但“請月姑”,而且還“等月華”。“等月華”又稱“待月華”,民間傳說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間,便把月宮中的一些寶貝撒下,誰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這一習俗在福州地區、莆田、仙游一帶也有。據乾隆版《仙游縣志•邑肇志•風俗》(卷8)載:“中秋望月,宴飲達曙,笙歌載路,謂之‘待月華’。”廈門、金門一帶,婦女拈香于墻壁間,聽人語,以占休咎(吉兇),俗稱“聽香”。建寧、建甌、浦城等地,有中秋夜乞嗣(求生男孩)之俗。浦城的一些地方還有于月下祈長壽的。在莆田,出嫁的女子在中秋夜應具飲食饋送父母,稱為“佐秋”。以上習俗,今大多不存。
在莆田,“中秋,士人家置酒酣燕,玩月為樂,每至夜分乃止。”(清·乾隆《莆田縣志》卷2《輿地》)在詔安,讀書人于是夜置酒書齋,為賞月之宴。
福建廈門人除了吃月餅外,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頗為有趣。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踞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于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于是與當年駐扎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后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征古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閩南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后來這一習俗還傳到臺灣。
在福建,塔與中秋節關系密切,不亞于閩南一帶的“博餅”風俗。福州地區有砌塔、燒塔、排塔;閩南的泉州、廈門、龍海一帶有造塔、燒“塔仔”;南平、崇安、邵武等地也有燒塔。福清的點塔燈則名聞遐邇。
根據民間傳說,“燒塔”之俗源于元末漢人燃塔為號殺“韃子”的故事。福州舊俗,第一次做外公、外婆的,要在中秋節買一座泥塑或陶燒的塔,連同月餅等,送給外甥作“喜食”(福州方言意為圖吉利),稱“送塔”。殷富人家更為講究,廳堂上除擺列各種泥塑的偶像外,還擺設假山、盆景、古玩,十分豪華,因此又有“排鰲山”之稱。入夜,垌內與坪架上點燃五彩小蠟燭,璀璨奪目,喜氣滿堂。福清則是點塔燈的塔,位于是城郊的“瑞云塔”,每60年點一次。逢甲子年的中秋夜,瑞云塔上點起數百盞各式各樣的花燈。閩南一帶的中秋造塔、“燒塔仔”源于宋元時期,泉州作為一個繁忙的港口,石塔建筑勃興。該地出國謀生的人很多,往往是一去數年未返,家人牽腸掛肚。人們從天上月亮的陰晴圓缺,想到人間的悲歡離合,因此每年中秋節時,航標塔上點燃的燈火,成了人們表達思親情感、召喚遠方歸帆的象征。
福建民間還有各種各樣的習俗民風,但無論何種風俗無不寓意著人們對親朋好友的牽掛和祝福,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又是一年中秋節,又是花好月圓、闔家團聚之時,無論是團聚的家人還是漂泊在外的福建游子,都會就著月光,捧著月餅,度過這一年中最溫馨又最易傷感的滿月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