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區西郊新村石頭房21號樓,樓梯平臺鋼筋暴露,銹跡斑斑
閩南網1月6日訊 泉州石頭房何時改造,是市民向兩會捎話的一個熱詞,也是今年委員們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
“石頭房改造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再不改造,萬一發生坍塌,怎么承受得了這種痛。”多位委員呼吁。截至昨日,已有6份提案共同關注城鄉石頭房改造。
根據去年城鄉石結構房屋現狀普查統計,目前全市石頭房數量面積占了全省總量的六成多,主要分布在晉江、石獅、惠安、南安等地。
在眾多呼吁中,大家將目光轉向兩個方向:政府出臺政策,提倡成片改造。目前,晉江已走在全市前列,用的就是上述兩個經驗,這兩個經驗或可成為未來石頭房改造的模板。
【市民聲音】
市區:期盼盡快啟動改造
泉州市區西郊新村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一共69幢樓房,石頭房27幢,其余為磚混結構樓房。
一聽到我們來采訪石頭房改造的事,小區居民七嘴八舌說了起來。
“當時流行石頭房,能住在這里,不容易啊。現在不行了,孩子在相親時,一聽說是這里的,直接見都不見。”
住戶陳先生另有一番感觸:“我家住在一樓,雖然跑得快,還是最擔心坍塌。所以,每次一有震感,我們樓都是組團到西湖公園的空地上。”因為受不了,七八年前,他去別處買了房,這里的房子用來出租。
從事房產中介的一位居民說,現在有錢的基本都搬出去了,居住在此的多是老人。大家都盼著拆遷。
上世紀90年代,就有臺商來洽談開發事宜,還來量了房屋尺寸,最后因為古城限高的事,不了了之。
鄉村:各種原因改不動
晉江金井鎮石圳村簡直是個石頭村,800多棟房子,600多棟是石頭房,大部分建于上世紀60年代,祖輩下南洋時期。
村委會副主任李金友說,最近幾年主動申請、成功申請就地翻建的都很少,2009年翻建6棟,去年15棟,中間三年均為零。
為何不拆除翻建呢?村民李阿伯認為,一是成本太高,二是建起來也不方便。“石頭房周邊密密麻麻都是房子,兒子們的小車都進出不便,垃圾扔得到處都是,還不如找塊地方重新蓋一棟。而石頭古厝,就留在那不會動,除非倒掉了,現在就當作對祖輩的思念吧。”
村里也有已申請翻建的,李某平兄弟4家都住石頭古厝,最近要就地翻建,但鎮里要求只能建3層,占地面積不超過120平方米,即使建好了也不夠分,要是不翻建,到處裂縫還漏水,也沒辦法住。他們陷入了兩難中。
李金友也有類似的苦惱:祖輩留下一棟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兩層古厝,院子也有300多平方米,兄弟5人將20多個房間都分了,要是拆掉就地翻建,頂多建3層共360平方米,一大家子有20多人,根本沒法住,就干脆空著。
【委員聲音】
鯉城區政協副主席、政協委員黃志煌:
西郊新村石頭房改造時機已成熟。西郊新村有1200多戶,其中有一半居民住在石頭房里,如今,27棟破舊歪斜的石頭房是懸在我心中的一塊石頭,一直放心不下來。
近年來,西郊新村居民要求危房改建的意愿非常強烈。因此,建議市政府抓緊啟動西郊社區片區改造項目,并將該項目納入2014年城建重點項目,由市住建局牽頭組織實施。充分利用棚戶區改造及石結構危舊房改造政策,對西郊新村石結構房屋進行整體拆遷改造,使社區居民住上放心樓。另外,抓緊明確項目并啟動時間表,盡快實施改造。
泉州市政協委員李伯玲:
石頭房改造,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政府要盡快出臺政策,并提倡成片改造。同時,對采用成片改造石結構房屋的,應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容缺預審,簡化審批程序。與此同時,政府在多元籌措資金的基礎上,要用好用足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相關扶持政策,并充分考慮低收入貧困家庭的承受能力,扶持政策和措施對困難群體要有所傾斜照顧。
泉州市政協委員陳國明:
石頭房改造,還可以結合危舊房改造、小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工作,統籌規劃,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
民進泉州市委集體提案:
制訂5年內分期分批改造的科學方案和可操作性方案,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實行一票否決,實行問責制。
致公黨泉州市委集體提案:
致公黨還建議,鼓勵民間資本采取多種形式參與石結構房屋改造。
臺盟泉州市委集體提案:
應改變多頭管理狀況,由泉州市住建局統籌全市石結構房屋改造工作的規劃、技術、指導、資金統籌、政策疊加。
【關注背景】
初建:泉州沿海地區盛產花崗巖石材,因取材方便、價格低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沿海縣(市、區)大多采用花崗巖石建造房屋。
數量:根據去年城鄉石結構房屋現狀普查統計,目前泉州全市城鄉共有石結構房屋總戶數達82.25萬戶、居住總人口301.03萬人,其數量面積占全省總量的六成多,主要分布在晉江、石獅、惠安、南安和安溪等地的廣大農村地區。中心市區的石頭房則主要集中在西郊新村、百源新村、紅梅新村等住宅小區。
隱患:石結構房屋均沒有實行國家抗震標準,屬于有重大抗震隱患的預制板房屋。而且部分房屋破舊簡陋,采光通風差,居住環境臟亂,基礎設施配套不全,住戶生活極為不便。
有些石頭房還形成“底下穿拖鞋,上面穿西裝”的模式,先蓋一層石頭房,二樓三樓則是磚混結構。這樣的樓房抗震能力沒什么兩樣,也屬于此次石頭房現狀普查范圍內。
【各地行動】
泉州:去年8月,泉州市委常委會研究并原則通過《關于加快推進城鄉石結構房屋改造五年工作計劃》,泉州市今年將啟動并加快實施石結構房屋改造五年計劃,5年內基本完成全市石結構房屋改造任務。同時,此前全市開始石頭房全面普查工作。
晉江:去年年底召開的晉江市委常委擴大會上,一份石結構及危險房屋改造方案通過,提出要在未來5年將剩余的大約11萬宗石頭危房一舉“殲滅”。
石獅:爭取在5年內,完成對石獅需要改造的沿海5鎮42000幢石結構房及危房的改造、加固任務,目前完成近500宗石結構房及危房的翻建審批。
【晉江經驗】
磁灶大埔村:借村環境整治春風
10多年前,晉江磁灶大埔村也是個石頭村,如今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明星村”。這一轉變的背后,得益于2006年晉江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于實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的意見》。
其實,就是村環境整治。在這份文件的春風下,村里共1400戶,從2000年起分5期改造,計劃18年將村子改頭換面,目前已完成其中3期。
磁灶新垵村:集中建設安置區
成片改造的新垵村妹山自然村也將全村換新顏。過去10多年里,因地勢低洼,一到暴雨天石頭房就被積水淹了。2012年,妹山集中安置區建設正式啟動,并列入當年省政府重點扶持的100個造福工程。
妹山安置區一期工程將安置地勢最低、危舊最嚴重的380戶,蓋建16棟11層的安置房。春節前,其中的6棟能完成安置回遷。二期還將改造安置300多戶,一二期計劃完工時間是2017年前。到時,妹山自然村就將變了個樣。
部門緊推:組團式改造石頭房
實際上,在石頭房“殲滅戰”中,晉江最早打響第一槍,此舉還受到省里表揚并吸引周邊縣(市、區)爭相模仿。
2009年8月,晉江市成立個人住宅危房改建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并出臺一系列配套規范文件,準備對排查出的14.8萬宗石頭房“下藥”。
之后,晉江構建了“成片改造、多戶聯建和就地翻建”三種模式,并結合組團更新改造,在全市大范圍推進危房改建工作。
這三種模式,切切實實地推進了晉江石頭房改造進程。
昨天,記者從晉江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了解到,2009年起至今,晉江共有1.1萬宗石頭房等危房申請翻建。
可以說,晉江正是想通過高密度、快節奏、組團式的城市建設和更新,來消滅石頭房等危房,而且要鼓勵多翻建。(本網兩會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