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前半部分為兩落三開間雙重護厝的官式大厝。與別家的大厝不同,第二列護厝伸長超過石埕,延伸到臨街店面。巨大的石埕,兩側各有圓形月洞通往護厝。“護厝是給仆人居住,兩邊需要兩排護厝,說明宋家曾經人丁興旺或者仆人極多。”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文博館員梁春光說。
房內雕梁畫棟,塌壽、水車堵、鏡面墻等裝飾題材考究。祥禽瑞獸、人物花鳥極盡奢華,歷經百年仍色澤不減。主人家中擺放著從菲律賓遠渡重洋帶回來的桌椅。圓桌設計考究,可拼可拆,布滿華貴的螺鈿,貝殼的光澤熠熠生輝,讓老宅顯得更加與眾不同。還有幾把靠背椅,木板鑲在鐵藝上,雖然歷經百年銹跡斑斑,但依稀可以看出當年的奢華。
這兩張圓桌設計考究,可拼可拆。拆開即可成為兩張半圓桌,靠墻用
宋宅后座洋樓自成一體,但又和前半部分的官式大厝同在宋宅圍墻之內,中西風格遙相呼應。據梁春光著的《泉州華僑民居》,這座洋樓的斷裂式山花有巴洛克風格,當時從海外帶來洋樓圖紙和建筑材料,楠木、鐵條等用船運到筍江橋邊,再請人力扛到西街。原本準備用框架式的鋼筋水泥蓋洋樓,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緣故,運輸材料困難,只能改成磚木結構。
宋宅洋樓設計考究,洋樓雙開大門右下方有一扇剛好一人通過的券頂小門,是“大門套小門,門內有佳人”的寓意。洋樓窗戶都有三層之多,里面的木板用來擋光,中間的玻璃方便采光。兩扇窗用木條分割成12部分,中間嵌入小塊的方形玻璃,最外面是幾根粗壯的鐵條防盜。鐵條一根據說有十幾斤重呢。
宋阿姨講述了一段插曲。大煉鋼鐵的年代,宋家在平水廟的龍眼林地被征用做鋼鐵廠,有人想把宋宅里的鐵條給拆卸下來煉鋼鐵。宋家人束手無策之時,菲律賓歸僑王今生老市長挺身而出,制止了拆鐵條的行為。老市長還要求對宋家給予一定的賠償,但掌管家事的宋文圃弟媳陳墮娟謝絕了政府的好意。
宋文圃幾乎沒有在西街宋宅住過,甚至當初起大厝,都是通過僑批匯款,委托弟弟宋道輝建房。宋道輝為哥哥建房的手續四處奔波,不幸在往縣衙申請批地的路上突然身亡,未竟之事只能由妻子陳墮娟代為操持。這位宋家媳婦將家中操持得井井有條,是個典型的閩南賢妻良母。
宋阿姨說,當初建房時,有個記賬的先生叫吳序乞。這吳序乞辦事認真,深得宋家欣賞。豪宅落成之后,宋文圃帶著吳序乞下南洋謀生。吳序乞頗有經商本事,最后也賺到大錢,回到泉州城里,在西街裴巷深處買下庭院,蓋起一幢兩層洋樓。
現在這洋樓也還在,主人全都移居海外,請人代為看護。兩座南洋建筑落成時間相距二、三十年,位置卻臨近,也許是吳先生想著報恩,才在宋宅不遠處落戶。宋阿姨說,她本不知情,倒是吳家后人返鄉說起才知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