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起三弦撥啦啦地響,放聲歌唱共產黨……”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的南豐山上,陜北說書藝人戴九州撥動三弦,唱響紅色革命故事。1928年4月,中共陜北第一次代表會議在南豐山秘密召開。如今,這里成為集自然景觀、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舊址于一體的文化和旅游新景觀,每年吸引大批參觀者。
陜西境內遺存大量革命文物,登記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224處(1310個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9處,并有可移動革命文物10.4萬件(組)。近年來,陜西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效日益顯現。
“西北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創建的,是黨中央、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8月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紀念館內,講解員聲情并茂的講解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無需購票、換票,持身份證通過電子識別進館;豐富的革命文物及硅膠像、圖文展板、全息影像組成1000多米的展陳線路……這座于2014年建成開放的現代化紀念館已成為參觀者熱門“打卡地”。
近年來,陜西加快革命紀念館建設速度,加大革命舊址開放力度,完善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先后建成開放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紀念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馬欄革命紀念館等30多家文物系統的革命紀念館,以及富平習仲勛紀念館、西安市曲江紅色記憶博物館等20余家行業和非國有系列革命紀念館。據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介紹,近5年來,中央和陜西省財政累計投入4.2億元用于陜西革命文物保護;同時,延安市結合舊城改造投入資金64億元,對老城區重點革命舊址環境進行整治提升。
今年3月,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確定了15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涉及陜西省65個縣區。“國家公布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15個片區范圍很大,陜甘和川陜片區涉及四省113個縣區。這些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需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統一安排。”周魁英說。據介紹,陜西省文物局將加大統籌和支持力度,做好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出臺,支持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適當向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傾斜,向重點支持方向傾斜,支持革命文物集中連片地區的整體陳列展示。
據統計,5年來,中央和陜西省級財政分別投入2.72億元、5515萬元用于陜西省革命紀念館的免費開放、陳列展覽、宣傳教育和館藏文物保護工作,共有70余處紀念館和革命舊址對外免費開放;革命紀念館(舊址)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作用,舉辦展覽900余個、開展活動2400余場次,觀眾達8000萬人次。
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前來參觀的觀眾經常能看見一群身著八路軍服、戴著軍帽的小學生在這里運送“彈藥”、學打背包、包扎傷口等。這是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舉辦的“我是小八路”體驗活動。2018年,“我是小八路”入選2015—2017年度中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優秀教學設計推介展示活動。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館長陳斌介紹,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深入挖掘和闡發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結合傳統節日、紀念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創新體驗活動,同時推動紅色文化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旨在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我們在革命紀念館的陳列展示、公共教育上下功夫,指導和支持各紀念館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內涵和館藏資源。”周魁英說,近5年來,陜西結合重要節點和重大節日策劃舉辦各類原創和主題展覽,鼓勵引導各紀念館開展紅歌快閃、公眾教育互動體驗項目等活動,提升了民眾在革命紀念館的參與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