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河古稱濰水,發源于魯中南山區,向北穿過山東省濰坊市,最終流入渤海。千百年歷史進程中,濰水河畔的濰坊民眾創造和傳承了一大批珍貴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當地黨委和政府、傳承人與相關方面把文化遺產的創新性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使命,借助“+現代生活”理念,濰坊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呈現勃勃生機。
7月的最后一天,濰坊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濰坊核雕、諸城派古琴等項目傳承人早早來到濰坊十笏園文化街區。這天,是“十笏園非遺空間暨濰水非遺合伙人計劃”項目招募集中答辯的日子。
“十笏園非遺空間暨濰水非遺合伙人計劃”由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相關單位共同發起,目標是在未來3年,通過政策扶持打造30個非遺項目IP,建立非遺項目與現代互聯網、新媒體直播、AR/VR技術等融合的常態化傳播機制和內容輸出平臺。
濰坊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王亦耘介紹,當地通過答辯形式遴選非遺項目入駐“十笏園非遺空間”,與其簽訂合作協議,后期將通過政策性補貼、專業化服務、新媒體流量扶持、互動性傳承補貼等手段,實現入駐項目文化價值、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效轉化和提升。
融入現代生活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濰坊借力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愈發關注的趨勢,積極進行政策引導,旨在讓以前“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非遺、文物與更多民眾面對面。
從2014年全市首家非國有博物館獲批設立以來,濰坊的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已增至32家,藏品總量約1.14萬件(套),每年接待觀眾超30萬人次。但在運營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包括政府購買服務的政策缺位、館舍運營資金不足、專業人才匱乏等。
為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濰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促進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于今年4月出臺。這一政策文件聚焦當地非國有博物館面臨的用地、資金、人員等困難,出臺了多項針對性的扶持舉措。政策發揮保駕護航作用,但要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還需要拉近其與民眾的距離。
如今在濰坊,“薪火工程”已實施3年。這是一項專門針對全市中小學生接觸非遺推出的舉措:文化和旅游部門、教育部門聯合在多所學校設立傳習基地,非遺傳承人受邀進校開設校本課程,相關單位聯合編印非遺普及教材等。
在開設農民畫課程的濰坊市濰城區青年路小學,校園內每年舉辦的小學生農民畫展覽會吸引大批學生家長參觀。很多家長認為,學習農民畫更能豐富孩子的想象力,讓他們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薪火工程”不僅讓非遺走進校園,也明確鼓勵支持學校將非遺教育課堂延伸到各級、各類文化場所。到今年初,濰坊已有20多家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與當地學校建立合作關系,成為孩子們與文化遺產零距離接觸的校外教室。
濰水河畔的很多民間藝人曾走街串巷,靠著祖傳的手藝和執著的工匠精神傳承文脈。當下,這些文化遺產正憑借獨特的歷史內涵與人文價值,助力當地群眾致富增收。
走進濰坊市坊子區王家莊子村,寫有“中國風箏產業第一村”的牌樓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濰坊風箏制作基地,年制作風箏8000多萬只,產值超2億元。“濰坊風箏是先輩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只有不斷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才能走得更遠。”坊子區風箏產業協會秘書長王鐵源表示,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40多年來,王家莊子村濰坊風箏產業越做越紅火。如今,村里很多年輕人居家開起了網店,網絡銷售已成為濰坊風箏走出去的主要渠道。濰坊市臨朐縣從今年起開始舉辦“臨朐縣傳統工藝暨非遺博覽會”,目標是通過創新文化遺產景點的運營模式,推動非遺項目在各大景區、公共場所設立常態化固定展位,實現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
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田素英說,借助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機遇,濰坊今年起將對全市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再梳理、再挖掘,尊重非遺傳承人、文化遺產守護人的主體地位。通過研究現代人的文化消費需求,讓濰水河畔的文化遺產變成新舊動能轉換的“潛力股”。(駐山東記者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