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正如諺語所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那么小暑三候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把小暑分成三候呢?
小暑三候是指什么內容
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
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一候溫風至,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二候蟋蟀居宇,五日后,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三候鷹始鷙,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一候溫風至:指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二候蟋蟀居宇:五日后,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
三候鷹始鷙:再過五日,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天氣有多熱
“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近期,我國多個城市“炎值”爆表,紛紛拉響高溫預警,部分地區的最高溫逼近40攝氏度,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燒烤”的滋味。
“小暑期間,這種炎熱勢頭有增無減。”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小暑節氣期間正逢“三伏天”的頭伏。“今年7月17日入伏,‘三伏天’長達40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小暑過,每日熱三分。”面對即將到來的“三伏天”,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說,高溫時段盡量減少外出,若外出,應采取防護措施;飲食調理上,要以清淡為主,適當吃些苦瓜、冬瓜、茄子等清熱的新鮮蔬菜,多吃蓮子粥、綠豆湯、薏仁粥等解暑飲品;生活和工作都要注意勞逸結合,少動多靜,規律睡眠,不要熬夜。
小暑養生方法竅門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1個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所以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人體的陽氣。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
小暑過后,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