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節氣,萬物復蘇,天氣乍暖還寒,各種細菌病毒異常活躍,人容易患病。此時養生要以養“陽”為主。為了與大自然生發的春氣相呼應,宜多到戶外踏青游玩,不僅使身體得到鍛煉,而且使心情得到放松;在起居方面應做到晚睡早起,睡前泡腳;穿衣重視防風保暖,不可過早脫掉棉衣;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抑郁發怒以利于養護肝臟。[立春吃什么傳統食物滋補養生]
立春是什么意思
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在每年的公歷2月4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立春,意味著春季的開始。[2018什么時候幾點立春]
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思是說,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立春時節,萬物復蘇,天氣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氣壓變化較大,但氣候仍以風寒為主,因為當陰氣和陽氣進行交流的時候,便會出現風,尤其初春,更是多風。
立春養生要點
民間諺語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這種養生方法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早在《黃帝內經》中有文字記載,立春養生應遵循“晚睡早起,與日俱興”的原則。晚睡要有度,一般不能超過23點,起床時間可比冬季稍晚些。
立春一到,有些人便急著脫去厚厚的冬衣,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在立春后的一段時間里,天氣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防風保暖仍是此時養生的重點。諺語說:“春捂秋凍,百病難碰。” “春捂”要恰到好處。一般日平均氣溫未達到10℃時就需要“捂”,捂的重點部位應是背、腹、足底。“捂”背部可預防感冒的發生;“捂”腹部可以保護脾胃,預防消化不良和腹瀉;“捂”腳可預防“寒從足底生”,保護人體陽氣。防止腳冷除了要加強腳部的保暖以外,還可多采用泡腳的方法。足為腎之根,泡腳可溫腎陽。
另外,立春養生還應注意保健防病。因為天氣剛剛轉暖,各種致病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加快,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了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應盡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要勤開窗、常通風。
立春飲食養生食物
立春飲食調養要注意陽氣生發的特性。五臟中肝主春,五味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因此立春應少吃酸性食物,宜多吃辛甘發散之品,如香菜、韭菜、洋蔥、芥菜、蘿卜、豆豉、茼蒿、茴香、菠菜、黃花菜、蕨菜、大棗、百合、荸薺、桂圓、銀耳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蘿卜。中醫認為,蘿卜生食辛甘而性涼,熟食味甘性平,有順氣、寬中、生津、解毒、消積滯、寬胸膈、化痰熱、散瘀血之功效。常食蘿卜不但可解春困,而且可理氣、祛痰、通氣、止咳、解酒等。
立春時節宜常吃芽菜,最常見的芽菜有豆芽、香椿芽、姜芽等。立春吃芽菜有助于人體陽氣的升發。《黃帝內經》中把萬物發芽的姿態不叫發新而叫發陳,是因為這些植物的嫩芽具有將植物陳積物質發散掉的功效。因此,如果人體的陽氣發散不出來,可借助這些嫩芽的力量來幫助發散。近年研究發現,芽菜中含有一種干擾素誘生劑,能誘生干擾素,增強機體抗病毒、抗癌腫的能力。芽菜的吃法以涼拌、煮湯為佳,這些吃法最能體現它幼嫩、爽口的特點。綠豆芽和黃豆芽性寒涼,在做芽菜的時候,可適量放一些辛辣、芳香、發散的調料,如配姜絲以中和其寒性。而綠豆芽寒性更重,易傷胃氣,脾胃虛寒和患有慢性胃腸炎的人不要多吃。香椿芽最好先用沸水焯5分鐘再涼拌。香椿不宜過多食用,否則易誘使痼疾復發,慢性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
情志養生
立春養生應以養肝為主,養肝切忌“怒”。生氣發怒易導致肝臟氣血郁滯不暢而成疾。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等疾病。因此,立春時應注意調養精神,保持樂觀情緒,力戒暴怒,即使生氣也不要超過3分鐘,盡量保持心態平和,以使肝氣順達,肝氣正常生發。
立春如何預防感冒
立春時天氣雖已轉暖,但仍很寒冷。此時運動應選擇踏青、散步、慢跑、打太極等強度不太大的方式,以微有汗出為度,避免運動后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否則易損耗陽氣,對養生不利。踏青是立春時較
為適宜的運動。因為此時多去戶外游玩,能與大自然生發的春氣相呼應,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放松了心情,有利于調養肝臟。
立春時還應經常按摩肝臟和脾胃,具體方法是:①雙手平舉,單腳站立,輕輕踮起腳跟,保持3~5秒后放下腳跟,一只腳做5次,再換另一只腳,如此循環3~5分鐘,感覺頭腦清醒即可。②雙腿跨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向前方,維持身體的重心,讓身體處于放松的狀態。掌心向內,舉起右臂,盡量貼近耳后,指尖向上延伸。手臂帶動身體向左側下壓拉伸,細心感受右側肋部的肌肉舒展。上下彈壓15秒后,換另一側重復此動作。下壓時不要勉強,有輕微緊繃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