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彩紛呈
(一)創建亮點不斷
1.大力推動旅游體制改革
2016年,海南省級層面成立了省推動旅游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市縣層面,18個市縣相繼成立了全域旅游領導機構,12個市縣成立了旅游發展委員會。
貴州省建立了全省旅游發展和改革領導小組,各地政府也建立領導小組,同時,貴州省旅游局更名為旅游發展委員會,9個市(州)中至少有7個成立了旅游發展委員會。
2.促進部門聯動,共建全域旅游
山東省財政廳設立了旅游發展專項資金,設立了濱海旅游基金、旅游發展引導基金,促進了社會投資。
蘇州市政府專門制定了參與旅游市場秩序綜合監管工作地區、部門和企業的“責任清單”,將其納入蘇州市級機關績效考核體系。
3.涉旅項目土地供應與會商機制
蘇州市建立旅游產業土地供給的綜合協調機制,建立涉旅城市規劃的工作聯席制度,市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涉旅項目的會商制度達成共識。
4.“1+3”體制向鄉鎮和景區延伸
黃山風景區、貴州青巖古鎮、湖南醴陵等設鄉鎮旅游分管領導和旅游干事,把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和旅游巡回法庭辦到了景區和鄉鎮。
5.游客旅游目的地評價機制
蘇州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手段,參與旅游文明誠信體系建設。旅游電商平臺型企業通過“差評倒逼”機制,實施“出境最優”、“周邊自由行最差”雙向評價機制,把同程、攜程、百度等對項目和產品的在線好評、差評排名循環播放,實施差評“100%處理回復、100%回溯問責”制度,構建旅游產品和服務優勝劣汰的機制,建立品質經營“生態圈”。
此外,各縣市還出現了以下亮點:一是全域旅游領導小組由黨政一把手任雙組長;二是成立旅游發展委員會,并且位列發改委之前;三是旅游局進入規劃委員會,成為副主任單位;四是政府成立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建立財政對旅游的長期投入機制;五是政府成立全域旅游平臺公司,引入PPP模式;六是建立以公安、海關、電信、銀行等為卡口的全域旅游發展指數;七是建立股權多元化的居民參與旅游機制;八是在農業、工業、商務、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領域打造一批多業融合旅游示范基地和可向公眾開放的社會資源訪問點。
(二)新模式不斷涌現
1.省市經驗與模式
浙江省實行以建設特色小鎮推動全域旅游的發展模式。山東省全域旅游實行“掛圖作戰”。湖南全省打造全域旅游基地。福建打造全域生態旅游省旅游目的地。貴州打造全域山地旅游目的地。海南實施“點-線-面”全域旅游發展戰略。
2.地市經驗與模式
桂林實行“兩江四湖”全域旅游區創建模式。阿壩州用全域旅游理念重建家園。蘇州實行全域旅游生活目的地創建模式。泰州實行全域節事驅動示范區創建模式。張家界以全域旅游理念建設旅游強市。敦化市以“5A級景區引領一區多基地模式”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3.縣區經驗與模式
陽朔實行“全域生態+高新業態”全域旅游創建模式。瓊海實行“共享田園”全域旅游創建模式。麗水以“兩山”理論統領全域旅游建設。濟源推動全域旅游“一體化”發展。都江堰以創建國際旅游名城為導向發展全域旅游。長白山以“統籌融合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五大連池“以藥泉產業為支撐、藥泉文化為內涵”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長沙市望城區以“三大工程”統領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醴陵推行“瓷文化主題旅游目的地”創建模式。騰沖推出全域旅游創建的“1+7”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