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過“貧嘴張大民”么?
南鑼鼓巷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迄今還有3萬多名居民生活在此。
“那時候這里特別清凈,沒有商業化,更沒有那么多的游客。熱鬧點的地方便是中戲對面的菜市場。”已經生活在此20多年的康阿姨向《工人日報》記者回憶起剛搬來時的情景。“到了2006年以后,南鑼鼓巷變了樣子,喧嘩的酒吧、隨意改建的建筑物、冒牌的老北京美味充斥其間。”從一個寧靜的胡同,變成了小門臉云集,低端餐飲、假冒偽劣商品全進來了。
最初剛在南鑼鼓巷創業時,江森海還能感受到文化氣息:“那時候還會與政府合作舉辦藝術節、藝術展,也會組織街道上的阿姨參與走秀,店里每周六會為有才華的人專門開辟一塊地方,來展示藝術作品。”但這些如今都沒法實現了,“一是游客量大,沒法組織相應活動,二是整條街上也沒有了原先的藝術氣息,不適合舉辦類似活動。”統計顯示,在旅游旺季,南鑼鼓巷每日游客量突破10萬人次大關,超過了故宮。
文化創意讓南鑼鼓巷聲名鵲起,不再是過去的單純居住區,但最終,這里一度走向了小吃和低端商品批發一條街,失去了特色,迷失了方向,與國內其他同類街區雷同化。2015年,南鑼鼓巷落選國家歷史文化街區。
更令人憂心的是,南鑼鼓巷的開發,并未從根本上改善這里的人居環境,反而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不便。落選國家歷史文化街區的當年,北京聯合大學講師孫瓊對南鑼鼓巷東西兩側16條胡同進行了調研,超過了6成的居民表示旅游開發影響了原本的生活;超過8成的居民認為旅游開發“造成本社區的物價上漲”。
小時候生活在南鑼鼓巷地區的黃新反問記者:“您看過《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么?張大民結婚后,在樹下搭了一個‘小廚房’生活。”在他看來,南鑼鼓巷發展成商業區,并非居民本意。“這么大熱的天,我們還要端著尿盆去公共廁所倒,洗澡還是用煤氣罐,大家心里其實都盼著能拆遷改造,住上樓房。”很多居民是承租直管公房,這使得他們無法通過“房改”買下房屋自己改造,也無法出售住房后搬遷出去。“被圈在這里,想走走不了。”
找回老手藝老藝術
2016年4月,南鑼商會開始主導改革,在動員會上,南鑼商會會長徐巖說:“南鑼必須要改,再不改就死了,這次是生死考驗。”改變背后是陣痛,江森海的店,在封街改造期間損失不小,直到今年5月,進店客流量依然不及往年。
動“大手術”,就要對現有業態進行取舍。南鑼鼓巷關閉了無證無照商鋪28家,清理一照多店,由原來92家合并為39家,店鋪數量由235家減少到154家。10家餐飲商戶轉型為非餐飲商戶。
炸榴蓮、炒酸奶、做鹽酥雞的小店沒有了,新的文化業態填補了低端業態離去后的空白。記者在南鑼鼓巷看到,這里設立了民俗文化館,吹糖人兒、捏面人兒、鼻煙壺等傳統老北京手藝又重歸江湖,吸引了許多來京游覽的游客,更有孩子親手參與制作糖人,體驗傳統手工藝。在南鑼鼓巷街面上共有28家商鋪的商戶李顯慶表示,他已經開始著手整合自己的設計團隊、專業的運營團隊、專門化服務和物流體系,以打造自己的文創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