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讓孩子出境游學,已成為不少家庭的選擇。如何能讓孩子們游出去、學回來,不虛此“游”——
7月,伴隨暑期的到來,出境游學市場火爆,游學機構招攬學生,家長趨之若鶩。與此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另一種聲音:出境游學,只游不學真急人。
出境游學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花不菲的費用游逛一趟,能得到什么?如何能讓孩子們游出去、學回來,不虛此“游”?
對此,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世滿認為,只游不學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在選擇正規游學機構的前提下,游學的“游”本質上指的不是游玩,而是強調體驗式的學習、跨文化與國界的“學”,一種傳統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知行合一”精神。正如太原市旅發委副主任寧克強的一句話“處處留心皆學問”。
消費觀念提升
所謂“游學”,英文一般表述為StudyTour,簡單地說,就是去別的國家、城市進行短暫的學習參觀體驗。在歐美的教育體系中,游學這種活動十分普遍。它最早是配合一些中學生的外語或者外國文化的課程,學校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有的甚至是正常的學習日時間,去所學習語言的國家進行短暫的訪問,以增進了解和增加學習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出境游學,花費不菲。為何家長仍然愿意不惜血本?除了有的放矢為留學做準備外,80后、90后家長消費觀念提升,更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思維方式的鍛煉是主要原因。
記者走訪太原許多教育培訓機構和旅行社后發現,相比往年,今年前來咨詢和預訂出境游學游的家長大幅增長。
“之所以現在就預訂游學行程,是希望早點安排好孩子的暑期旅程,通過寓教于游的方式,讓孩子在旅途中切身感受國外的點滴,開闊視野。”在太平洋國旅咨詢出國游學的王慧女士道出了許多家長的心聲。
太原市新道街小學六年級的胡曦在2016年就已經參與過一次游學體驗。胡曦媽媽艾女士告訴記者:普通的出國旅游,不可能讓孩子進入國外學校學習感受,更重要的是給了孩子一個非常好的鍛煉機會。胡曦以前性格內向,去年去美國游學,住在酒店里,遇到問題孩子會主動用英文和前臺溝通……艾女士覺得,這是給孩子一個“長大”的機會。
太原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張國鈞教授常年參與涉外游學項目。他認為,旅行本身應該是一件輕松愉悅的事情,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大部分都是作為一種工作和學習的調節存在。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繼續來考慮旅行的其他價值。學習,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定義,了解歷史知識、文化習俗是學習,了解很多植物動物種類和生活習慣是學習,讓孩子參與到戶外實踐是學習,教會孩子出門要舉止文明,不能亂寫亂畫這些都是學習。每一次出行,只要引導正確,孩子一定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