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皇帝即位后,經(jīng)過"大議禮"之爭,于正德十六年十月,追尊其父原興獻王朱祐杬為興獻帝,尊母蔣氏為興國后。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又追尊其父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尊其母為本生章圣皇太后。同年修葺陵廟,薦號"顯陵"。九月,有的大臣為討好世宗,提出將埋在湖北安陸(今鐘祥縣)顯陵的獻皇帝改葬天壽山,這正中世宗的心意。他命工部辦理。尚書趙璜認為不能改葬,理由是:皇考體魄所安,不可侵犯;山川靈秀所萃,不可輕泄;國家根本所在,不可輕動。他主張像太祖不遷皇陵,太宗(即成祖)不遷孝陵那樣,不把顯陵遷往天壽山。禮部尚書席書等大臣也極力反對,世宗只好作罷。
事隔十幾年后,世宗的母親章圣皇太后于嘉靖十七年十二月病故。世宗忽然又下詔在天壽山營建顯陵,打算把父母合葬于天壽山。他親自到天壽山陵域選擇陵址,見大峪山"林茅草郁,岡阜豐衍",是個建陵的好地方,馬上命令武定侯郭勛和工部尚書蔣瑤等人提督內(nèi)外員役,開始建陵。又命令大學士夏言和禮部尚書嚴嵩作"獻皇帝梓宮啟行圖"及奉遷儀注。不久,世宗又變卦了。他說:"遷陵一事,聯(lián)中夜思之。皇考奉藏體魄將二十年,一旦啟露風塵之下,撼搖于道路之遠,聯(lián)心不安。" 打算把母親章圣太后南袝顯陵。
他命錦衣衛(wèi)指揮趙俊去湖北顯陵,開啟玄宮,審視大內(nèi)。但回報說玄宮內(nèi)有水。于是,世宗親自去顯陵察看,命重建玄宮,以待合葬。世宗在回京的路上,途經(jīng)慶都堯母墓,他靈機一動,又想仿堯父母異陵而葬的故事,不遷父親的棺槨,而將母親葬于大峪山。嘉靖十八年(1539年),他親自去大峪山閱視陵工,又說:"峪地空凄,豈如純德山(顯陵后面的山)完美,決用前議奉慈宮南袝。"由于世宗猶豫不定,變幻無常,幾經(jīng)周折之后,這座新建好的玄宮便空了下來。穆宗生前沒有預建壽宮,此時正好用上。
隆慶六年(1572年)七月,工部尚書朱衡從工地回來,向神宗敘述了玄宮內(nèi)的情況。他說,肅皇帝為睿祖(獻皇帝廟號"睿宗")修建的玄宮"內(nèi)紫光煥發(fā),和氣郁蒸,門堂干凈,宛若"暖室"。神宗聽了十分高興,隨即命禮部議定發(fā)引事宜。八月二十二日,遷孝懿皇后李氏棺槨葬昭陵,九月十九日,穆宗皇帝的棺槨也葬入陵內(nèi)。像這樣利用為別人所建的玄宮埋葬帝后的,在明代還是第一例。
二、兩度興工,耗銀百萬
自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十五日,神宗下詔在大峪山建陵,聲勢浩大的地面建筑工程就開始了。工部尚書朱衡被委任總督山陵事務,工部左侍郎趙錦負責督催木石,工部右侍郎熊汝達和內(nèi)宮監(jiān)太監(jiān)周宣等在工所提督施工。另外還有錦衣衛(wèi)左都督朱希孝、僉書楊俊卿等在現(xiàn)場往來監(jiān)工。
工程進展十分迅速,僅僅一年時間,昭陵的工程就全部結束。為此,神宗特賜工部尚書朱衡等人銀幣若干,還恩準侍朗熊汝達一子入國子監(jiān)讀書。
但好事多磨,由于施工不細,才過了一年的時間,陵園建筑便出現(xiàn)了地基沉陷的問題。萬歷二年(1574年)七月,昭陵神宮監(jiān)官陶金等上奏說:"六月以來,陰雨二日,本陵棱恩門里外磚石沉陷。"工部主事王淑陵奉旨查看,回來后與陶金反映一致。并說棱恩殿、明樓、寶城等緊要處沒有損傷。于是,工部又向神宗反映,陵寢重地,鼎建未及一年便出現(xiàn)事故,內(nèi)外經(jīng)管官員都應究治。輔臣張居正也引湖北顯陵殿閣滲漏,降罰經(jīng)管官員的事例,要求對此進行查處。為此,神宗對王淑陵的回奏進行了批評,說陵寢重地,怎能說沉陷處不緊要?并決定對欺慢誤事,造作不精的提督工程太監(jiān)周宣、左監(jiān)丞郭全革恩一等,管工主事易可義、員外郎石漢降俸一級,官匠王宣等下法司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