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算計與兩岸牌
海基會董事長人選衍生的另一個重要話題,就是政治算計。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在臉書貼文批評說,蔡英文不愿正視“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系無法開展,卻企圖用海基會董事長人選攪亂一池春水。一下子釋出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下子又拋出國民黨籍“立委”王金平,“二桃殺三士”,除了消費他們,實在看不出來這些“消息”對兩岸關系有何幫助。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副書記長李彥秀說,即便是王金平擔任海基會董事長,如果蔡英文的兩岸政策還在模糊不清的階段,王也沒有辦法施展其善于溝通的特長。親民黨發言人李鴻鈞說,建議當局現在應“先談政策、再談人選”,否則誰掌海基會都沒有意義。
海基會董事長人選至今尚未底定,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不愿對媒體預測的可能人選發表意見。但他意味深長地說,兩岸交流的突破不在于海基會董事長本人,而在于背后請他出來的臺灣當局;關心的是新任海基會董事長會以什么樣的政治底線與他交流,例如認不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倘若沒有這個前提,誰當董事長都會比較難受,交往上也會比較困難。
島內媒體評論稱,海基會董事長的選任,可以說是在蔡英文已然有限的兩岸牌中一張最后、也最關鍵的政治信號牌。在此之前,蔡英文一系列的人事安排,顯示了她在兩岸政策上的保守傾向,新當局上臺之后在教育文化領域修正馬英九主政時的動作,也讓人不禁產生“去中國化”的疑慮。顯然,蔡英文如果想取信于大陸,開始營造累積民共互信,之前的所作所為都有修正的必要,海基會董事長的人選則是修補民共關系的最后一次機會。如果蔡英文好好運用,仍可以成為其有心讓兩岸促和止斗的意志展現。至少,留下一顆日后有機會發芽的善意種子。
無能為力與突破點
《聯合報》在社論中認為,人事案的背景,是“兩岸關系維持現狀”的政治承諾已告跳票。因為如今兩會兩辦的制度化溝通管道已告封閉,“行政院長”林全聲稱不排除“二軌管道”交流亦不可得,甚至連海基會董事長人選也舉棋不定,這更是現狀無以維持的印證。
最近,與誰將出掌海基會同時引起熱議的,是民進黨內有人提案,希望在下月民進黨全代會通過“維持現狀”的新黨綱。海基會人選,是想借人事來穩定情勢;變更黨綱,則是欲借政策修訂來扭轉局面。二者皆在警示:現狀已不能維持。這種日趨悲觀的看法,正在島內蔓延開來。
不承認“九二共識”引發兩岸互動中斷,一些主事者和綠營人士以為沒什么大不了的,因為新當局早已下定決心走“親美日、拒大陸”的路線。更早之前,“只要民進黨勝選,大陸就會靠過來”的樂觀腔調言猶在耳。如今,一個海基會董事長任命的事務性問題,就讓蔡英文陷入兩難,遲遲沒了下文。
島內事務她可以用“發夾彎”政策來處理,具體到兩岸議題,不承認“九二共識”引發的“發夾彎”后果,讓她很難受。最近據傳柬埔寨要將抓獲的臺籍電信詐騙犯移交大陸,臺灣方面雖有交涉,但陸委會收不到大陸的回復,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單方發聲明說“此舉無助兩岸良性互動”云云。問題是兩岸都已中斷聯系,哪還有什么良性互動?
凡事有比較就有鑒別。馬英九當政時,類似的肯尼亞事件,臺“法務部”可以組團前往大陸探視,各種管道暢通無阻。這次綠營“立委”對此心知肚明,識趣地沒再炒作,更沒找家屬上演悲情戲碼。大家都清楚,現在無能為力局面都是民進黨當局一手造成的。
在媒體看來,柬埔寨事件恐怕只是未來一系列事件的前奏,兩岸有太多事情需要協商解決。當局若能將政策立場轉向“九二共識”,即便無須以宋楚瑜、王金平等出掌海基會,只要任用一篤實可靠之人,政策清朗,人事樸實,就可省去許多橫生枝節。反之,有事倍功半之虞。還是那句話,突破點不在人選本身,而是認不認同政治基礎前提。(記者 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