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款的額度又如何?
小高介紹,低收入家庭與有證對象(如低保證、重度殘疾證等)救助差別很大,有證對象最高可享受20萬元的救助金,但低收入家庭只能享受“一次性定額人道救助”,根據住院醫療總費用而定,費用10萬~15萬元的(含10萬元),只能給予0.5萬元;15萬~20萬元的(含15萬元),有0.8萬元;20萬元及以上的,最高1萬元。“這封頂的萬元救助金,其實更像是慰問金。”
另外,受一定經費限制,從去年起,申請人數開始受限。“很多條件滿足的對象,因名額限制沒有申請成功。”
同樣,石獅市慈善總會也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雖然已經特批給予小紹均2萬元救助款,但在貧困家庭重大疾病的救助方面,也遭遇申請程序繁瑣、經費受限等問題。工作人員說,慈善總會的經費主要來自企業捐款,當遭遇經濟下滑的年份,企業利潤下降,其捐款額度也隨著下降。在重大疾病上,資助對象還要求是特困家庭,救助款封頂也只有1萬元。
專家聲音
真正的救助是走在前面的,不能等到大病發生后再倒追。破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要提高基層或社區的醫療水平,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二是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推行后,財政支持力度加大,藥品零差價制度也能較大程度上解決老百姓的難題;三是增加大病病種和特殊病種,通過醫保或新農合的報銷解決難題,并進一步加強與慈善機構的合作,引導進入醫院,提供救命資金。
——泉州市人大代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二醫院院長高錦團
泉州慈善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傳統“親親”文化依然深厚,慈善原則先親后疏、先近后遠。
泉州慈善水平整體不高,跟政府與慈善組織職責不清有關:一方面,政府作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引導者、監督者、支持者等角色不到位;另一方面,官辦的慈善組織則存在政府過度干預、優惠政策過于傾斜的問題。
應該從體制和機制上入手,促進慈善公益組織的發展壯大,并向服務型轉變,把官方和民間的慈善資金統籌使用,合理調配,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和對話機制,讓救命錢快速送達。
——中共泉州市委黨校副教授陳蓮鳳
相關鏈接
臨時救助可走緊急程序
10月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明確了臨時救助的方式,包括:發放臨時救助金;發放實物和提供轉介服務,即協助申請專項救助或轉介公益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
此外,審核審批可走緊急程序:對于情況緊急、須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或無法改變的嚴重后果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先行救助。緊急情況解除后再補齊手續。(海都記者 李昌乾 林永清 徐錫思 陳世國 編輯 陳世國 劉瓊宇 視覺 龔長旺 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