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標志了家族的血緣,傳承的不只是家族的血脈,還有那份名為“親情”的羈絆。在中國,姓氏是血緣的符號,同時也表示家風的延續。尤其石獅,這個特別注重宗族文化的地方,一向喜歡尋根問祖、追根溯源。千百年來,姓氏文化在石獅一直深受重視。近來,筆者發現關于石獅的蔡氏,竟有幾個奇特的現象,其背后的特殊文化及歷史意義,讓人為之好奇和驚嘆。
沒有蔡姓居住者,村里卻有蔡氏宗祠?在石獅龜湖鄭厝村,沒有蔡姓居住者,卻有蔡氏祠堂,當地老人稱它為六斗門蔡的宗祠。那么,龜湖與蔡姓有何淵源、六斗門蔡又是怎么一回事?這些疑問,在蚶江蓮埭《龍津蔡氏族譜》中便可找到答案。
龜湖,宋時屬晉江縣安仁鄉江陰里;元、明、清時屬晉江縣二十四都;今屬石獅市寶蓋鎮,有鋪錦、鄭厝、蘇厝、后宅4個行政村。當年蔡襄在泉州任上,主持修筑了位于今石獅湖濱、寶蓋一帶的龜湖塘等水利工程,并制定塘規以規范當時民間紛爭的水利灌溉。為繼承先輩遺志,蔡襄的部分后裔和族人移居龜湖開墾,興修斗門等水利設施并加以管理。經過一代代蔡氏和龜湖其它姓氏的共同開發建設,龜湖鄉遂成聞名一時的魚米之鄉、商賈之地。
據考證,石獅很大一部分蔡姓都由龜湖遷播而來,他們稱自己為“六斗門蔡”,這緣于古時龜湖周邊的六個斗門為蔡氏修建和管理,他們通過斗門合理調配水源,最大程度保障龜湖的農業生產。《龍津蔡氏族譜》記載,當時龜湖蔡氏由于勤勞開墾,獲得大量土地和資產,富甲一方,當地的蘇、鄭、黃、林等皆與其結為姻親。蔡氏先人還在寶蓋鎮鄭厝村修建了龜湖蔡氏宗祠。
龜湖蔡氏雖歷經朝代更迭,族人全部散居他鄉,但蔡氏族人不忘祖地,心系龜湖,護祠修祠歷代相傳。據我市文史愛好者蔡志坤介紹,在明朝期間就有蔡氏族人對龜湖蔡氏宗祠進行修繕。崇禎年間容卿蔡炳龍中了進士,曾回到此處樹旗;二十世紀初,也有菲律賓容卿籍僑領蔡聯芳回來重修祖祠;去年底,歷經百年的龜湖蔡氏祖祠重修落成,等等跡象證明,蔡氏一族縱使足跡走遍天涯海角,散落世界各地,內心深處總有一顆心系家鄉,不忘烏籃血跡的赤子之心。
每逢年節,龔氏祭祖卻要先祭蔡舅公,這是出于什么緣由?蔡舅公又是何人?龔治(沙堤龔氏族譜記載:十三祖),為荊山龔莊次子,因年幼父母雙亡,托孤于石獅沙堤蔡守拙舅父家中,并隨母舅蔡姓,且以父子相稱。蔡守拙盡心將龔治撫養成人,蔡守拙臨終之前,囑咐令其歸宗,恢復原本的龔姓,以延龔氏一脈。龔治為不忘蔡守拙的養育之恩,特塑“恩公守拙”神像奉祀于沙堤龔氏宗祠,逢春、冬祭,需先祭祀“蔡恩公”,以表感激。這一習慣延續至今。
關于龔氏祭祖卻要先祭蔡舅公的習俗,民間文史愛好者蔡宗莊還告訴筆者另外一則趣聞。據說,某一年,一位不知情的龔氏族人,以宗祠供奉外姓不妥為由,將蔡恩公的神像請出祖厝,自此之后,族中便有諸多不順之事發生,后來族人請教先生,先生指出是因為將蔡恩公神像請出的原因,于是龔氏族人重塑神像,虔誠禮敬。從此,族運亨達,人丁興旺。這種說法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正是這種飲水思源、不忘先祖的精神,不斷促進著兩個宗族的生生不息、欣欣向榮。
蔡氏還有另一奇特現象,坑東蔡氏祭祖要等前埔蔡氏到了才能開始。這又是為何?南宋時期,元軍不斷向南宋進攻,宋軍節節敗退,宋末幼主趙昺在護國大將軍蔡忠憲的護送下,逃難至孤山以南(今前埔)。由于當時社會動亂,忠憲和弟弟農隱兩兄弟便在石獅前埔、坑東兩地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宗族文化講究長幼有序,至此,為了延續這種敬老尊賢的精神,農隱的后裔在祭祖時,都要等忠憲一脈到齊才進行。
在石獅的傳統文化中,家族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單位。姓氏代表了家族的傳承和血緣關系,是家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姓氏背后,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這些姓氏不僅是家族傳承的記憶,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當代社會,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姓氏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通過傳承和發揚姓氏文化,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