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空氣東移南下,又一批“冬南夏北”的“房車候鳥族”抵達石獅。12月以來,在石獅學府公園、花海谷公園停車場,不少房車在此駐扎,房車族們過著“晨起朝露中,夜宿星空下”般令人向往的生活。
房車“石獅行”,在給這座濱海城市帶來人氣的同時,也給城市管理和文旅產業帶來思考。石獅應該如何迎接這些“來自遠方的客人”?對此,記者作了一番調查。
學府公園A區停車場成為房車打卡點
現象:
石獅成為房車旅游新興打卡點
“把家‘搬’到旅游景點!”12月13日,退休后的毛先生和老伴開著房車從老家東北一路向南、追逐暖陽,在石獅花海谷公園停車場露營,打開車窗就是寶蓋山,毛先生夫婦對這里的景色贊不絕口。在峽谷旅游路一側并不大的停車場,像毛先生這樣的房車就停了3輛。
更多的房車駐扎在學府公園A區停車場,記者現場計算有超過30輛房車,從車牌判斷,這些房車旅行者以黑龍江、遼寧居多,還有一些來自上海、山東、江蘇等省市。“這里藏著一個全國的‘小眾景點’!”石獅本地網友“睡不著吃夜宵”在抖音平臺這樣評價道。
“背靠寶蓋山景區,毗鄰中心市區,這里景色秀美、購物方便。”今年50歲已有18年房車旅行經歷的網友“流浪中的快樂”,從上海出發,第一次來石獅,在學府公園A區停車場駐扎了近10天,他將“穿著短袖吃火鍋”的視頻發到網上,引來一片艷羨之聲。“我們房車族有不少微信群,還有一些App,大家相互推介,可能第二天就會來好幾臺房車。”他說。
來自黑龍江的李大哥第四次來石獅,但是自駕房車還是第一次。此行,他帶著幾位同行車友專程來到石獅,品嘗了老街的美食,逛了黃金海岸和紅塔灣,到服裝城給家人快遞寄送了幾件新款羽絨服。“與前三次相比,石獅的變化很大,不僅路更寬更平坦,整個城市也像公園一樣,更美更漂亮了。”
搜索相關新聞,“房車石獅行”最早可追溯至2019年。彼時,穿越山海城的峽谷旅游路開通不久,逐漸完善的景區配套吸引全國各地房車旅行者前來“打卡”,除了寶蓋山景區周邊,在石獅濕地公園也有房車的蹤跡。
問題:
營地配套設施和相關服務待提升
圍爐煮茶、結交朋友、旅游購物、發發抖音……房車旅行看似悠閑平淡,但又對環境頗為敏感。氣候溫暖、景色優美、配套完善,是吸引房車旅行者的三大因素。
在微信視頻號平臺,房車旅行者“武漢小懶貓”曾以“全是五星級免費停車場”為題,對寶蓋山風景區周邊停車場配套作過“評測”,認為“又好又免費”。前述網友“流浪中的快樂”則表示,管理因素也影響著房車旅行者對一座城市的印象,“比如,我們喝水、洗漱、洗衣都是到停車場衛生間,難免產生水漬,還會產生生活垃圾,增加了保潔人員的工作量,溝通不暢易發生口角。”
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已有發生。12月14日,有市民向12345熱線反映,峽谷旅游路花海谷公園旁邊的停車場內,房車旅行者占用多個車位煮飯,且房車人員在公廁洗澡,并將內褲和內衣晾在外面,影響景區形象。
毋庸諱言,無論是學府公園還是花海谷公園,其離一個標準的“房車營地”還有不小距離。僅從基礎設施條件看,房車營地還應配備包括飲用水供應、衛生間、洗漱設施、垃圾處理等條件。此外,還可考慮設置公共廚房、急救箱、消火栓,以滿足房車旅行者生活及安全的各種需求。
“有的城市房車營地,還設置1+1的專用車位,1個用于泊車、1個用于活動;有的三個車位就設置一個220V的充電點,滿足我們的生活用電,哪怕是收費的,我們也非常歡迎。”“流浪中的快樂”認為,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可以很大程度緩解房車旅行者與管理人員之間的矛盾。
聲音:
石獅能否擁抱房車營地“新風口”
從年輕時尚的生活方式,到銀發一族的退休生活,“說走就走”的旅居車(房車)旅游,正在成為旅游產業的下一個“風口”。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2年全年中國旅居車(房車)市場報告》顯示,2022年自行式旅居車年銷量達11391輛,月均銷量近1000輛;二手旅居車交易7708輛,同比增長290%。
“很多人認為房車旅游不能為當地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覺得房車旅行者都是窩在車里,我認為是片面的。且不說房車車友在經過地加油消費,實際產生的旅游消費也是可觀的,比如,到一個城市至少要到農貿市場買菜、到餐館吃飯,或者逛逛商場買件衣服……這些都是消費。”一位房車旅者說。
2023年10月,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9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汽車后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支持自駕車旅居車等營地建設。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不同類型、不同檔次、特色突出的自駕車旅居車等露營營地,持續完善營地配套基礎設施。在此之前,海南、廣州、河南、昆明等省份或城市紛紛出臺政策,開始謀劃相關產業。
“石獅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好地方!”在抖音網友“睡不著吃夜宵”發布的學府公園停車場房車駐扎的視頻下方,網友們紛紛留言。一些網友也建議,石獅可以利用現有資源,打造符合房車旅行者需求的房車營地,并將觀光、餐飲、娛樂、生活等服務融為一體,相信會吸引更多的房車游客來石獅旅行、打卡。
(記者 林恩炳 顏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