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社區80%的家庭都是僑眷,因為青壯年出國經商的多,‘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餐食都比較單一。前期需求摸排時,大家覺得可以辦個長者食堂,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鳳里街道后花社區黨支部書記許奕家說。
“之前下網格、進企業走訪時,不少家庭都反映子女周末‘沒處去’,容易沉迷于看電視、刷手機,希望就近有好一點的教育資源,讓孩子課業有輔導或拓展其他課外活動。”鴻山鎮蓮厝村黨總支書記胡連雄直言。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關乎民生、連著民心。結合主題教育開展,石獅在持續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建設全覆蓋和提升工作中,包括后花、蓮厝在內,各建設點充分發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依托網格沉入一線、進企入戶問需于民,圍繞“1+6+X”功能設置總體方向,有針對性地聚焦“一老一小”照護問題,著力讓這一民生煩心事在鄰里中心找到“解決方案”,推動主題教育見行見效。
辦好“食”事 添彩老有所養
后花社區“黨建+”鄰里中心一樓“長者食堂”,正常11時30分開餐。因為平時來吃的有100多位老人,一大早,村民許作甘等人就會過來幫忙,澆花清掃、擦洗桌椅、準備食材。
“我們社區人口2000多人,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400多人,不少老人的子女都出國或在外經商打拼。因此,在籌建鄰里中心時,大家都覺得要重點解決‘老有所養’問題。”許奕家介紹道。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鳳里街道、市直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后花社區將一棟集體閑置資產改造為“黨建+”鄰里中心,并在一樓專設“長者食堂”,于今年10月10日正式開餐。“平時兒女都在外面,中午家里就我一個人,來這里吃飯,人多更熱鬧,菜色也更豐富。”運營多日來,這幾乎是就餐老人們的共同心聲。
與后花社區“長者食堂”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鴻山鎮東埔三村“黨建+”鄰里中心的敬老院。在這里,只向老人“象征性”地收取400元,而敬老院提供的服務卻堪稱“超值”。“除了聘請專業人員照看,我們每天都有一名村‘兩委’輪值。”東埔三村黨委副書記邱華表介紹,每天中午有多少老人吃飯、哪幾位老人不來吃、具體是什么原因,這些都要了解得清清楚楚,“通過盡心管理,讓老人安心、讓家屬放心。”用入住老人張素珍的話說,“真的是幸福,我自己愛來,家人也支持我來。”
上門義診 便捷病有所醫
身體相關指標是否正常、患病能否就近得到診治,是老人們及其家屬關心的另一個焦點。
建立醫療幫扶關系后,鴻山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每周都會定期到東埔三村“黨建+”鄰里中心的敬老院坐診。“幫老人量血壓、測血糖,三十幾位入住老人的‘健康檔案’,可以說都記在醫生的腦中。”邱華表坦言。對于需要服藥的老人,醫生也會一并帶過來,“因為是定期開,老人有沒有按時吃,醫生一看就知道。”
為了提升醫養結合服務水平,目前,東埔三村還在敬老院二樓新設置“健康小屋”,“希望通過黨建共建,推動市鎮兩級更多優質醫療資源定期下沉,讓老人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便捷的醫療服務。”邱華表說。
相較之下,因為與市中醫院僅一路之隔,后花社區在解決老人“病有所醫”需求方面有著近水樓臺的優勢。當然,許奕家和社區依托鄰里中心平臺,將這樣的便捷再放大。“中醫院的李燦新院長是人大代表,我們就在鄰里中心專門設立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工作室,李院長每周六上午會來坐診,實現代表高效履職和群眾就近看病的雙贏。”
托育看護 護航學有所教
在老齡化和少子化疊加的新形勢下,小孩和老人一樣,是許多家庭操心的重點。圍繞做好“幼有所育”“學有所教”服務文章,幫相關家庭減輕后顧之憂,是多個“黨建+”鄰里中心共同的發力方向。
在鴻山鎮蓮厝村“黨建+”鄰里中心三樓,兩間可用于學業輔導的教室已經建好。“正在和團市委、閩南理工學院方面溝通,確定周末要開設的課程,很快就可以正式啟用。”胡連雄介紹,前期結合開展主題教育下基層摸排時,包括本村村民、轄區周邊企業在內,有100多個孩子存在周末課業輔導或拓展興趣愛好的需求。“針對這樣的實際,我們通過與閩南理工學院結對共建,推動在蓮厝設立支教服務點,常態化開設周末課堂,幫村民和企業職工解決子女周末看護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該村和周邊郭厝、邱下、湖厝、東園四村不少群眾反映,其子女到石獅五中就讀,日常叫摩托或“港田車”接送,既相對不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蓮厝村通過多方籌措,專門購置了一輛校車,讓學生的安全接送有了“正解”。
秉持同樣初衷的,還有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黨建+”鄰里中心二樓的托教中心。“從初期摸底來看,企業已經入駐的舊改區,不少員工子女都有托教需求。等新建的石獅網商園投用后,這方面的需求還會加大,能否未雨綢繆提前解決,既關系到企業招工留人,也影響園區的整體營商環境。”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黨委書記楊安雅介紹。為此,通過整合產投集團資產,引入社會托教機構,提供普惠型托教服務,這一園區型鄰里中心正加快完善幼有所育功能。目前,現場基本完成教學場地建設和相關設備配置。
精準服務 只為群眾滿意
“圍繞‘一老一小’兩個群體整合資源、設置功能,只是鄰里中心為民服務的縮影。”石獅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以此為抓手,增進睦鄰友好、帶動鄉風文明、提升基層治理,也映照出石獅打造“黨建+”鄰里中心的初衷。像后花社區的“長者食堂”運營后,為解決日常人手短缺問題,包括社區工作者、社區居民乃至就餐的老人,都自告奮勇當起志愿者,留下不少“老人幫助老人”的佳話;為了助力“家門口的養老院”長久運轉,后花社區、東埔三村許多村民還簡辦紅白喜事,將節省的開支捐贈給養老事業,鄰里中心內不斷增加的捐贈芳名錄,便是群眾移風易俗、村居向上向善的最好見證。
“鄰里中心建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石獅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坦言,要讓百姓真正有獲得感,找準實際需求很關鍵,接下來將繼續督促各建設點結合主題教育開展,持續深入群眾,了解百姓急難愁盼、求取不同群體的需求公約數,進而因地、因需設置服務功能,讓“黨建+”鄰里中心成為群眾愿意去、喜歡去的公共服務陣地。
(記者 康清輝 通訊員 蔡淇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