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市首個啟動建設的村級僑史館——下宅村華僑歷史紀念館已經完成內外裝修,開始進入智能設備調試、展廳布置的工作。
10月29日,記者走進僑史館,一進大堂,一盞造型猶如海浪的大型吊燈映入眼簾。下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蔡運河告訴記者,這盞名為“海浪”的吊燈寓意深遠。很多有潮水的地方都留下下宅鄉賢的足跡,昔日下宅鄉賢揚帆出海,歷經海上漂泊,艱苦創業,其中的曲折令人動容。目前旅居菲律賓、新加坡、印尼、奧地利等國家和中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的下宅鄉賢有3000多人,國內僑眷屬約占下宅村村民總人口數的80%,是石獅市唯一入選泉州市推進傳統僑村保護開發試點村。
江河湖海阻隔不斷下宅鄉賢熱心公益、愛國愛鄉的情懷,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至2022年,下宅鄉賢累計捐資村公益金額超7000萬元。近年來,下宅村積極發掘鄉愁文化,籌建村級僑史館,打造村落文化記憶名片,以此弘揚華僑華人艱苦創業的可貴精神和愛國愛鄉的高尚品格,激發海內外下宅人的凝聚力,進一步提高下宅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旅港鄉賢莊紫祥博士得知這一消息后,出資700多萬元,并捐出自家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懷清小筑,就地改建成僑史館。
根據規劃,僑史館主體建筑有五層,每層建筑面積200多平方米。建筑風格融合了閩南和西式元素。外墻基本由紅磚筑成,西式挑梁上又融入閩南建筑特色的淺浮雕灰塑工藝,用于裝飾。展覽分下宅村僑史展廳、莊紫祥博士榮譽廳兩大部分。分別展示下宅村華僑華人在海外的奮斗歷程以及心系桑梓回報家鄉、建設祖國的愛國愛鄉情懷;莊紫祥博士熱心公益慈善事業,重教興學,助力家鄉發展的珍貴歷史資料。目前正在布展的僑史展廳分前言、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以及后記等,以僑鄉的風貌和旅外鄉賢為線索,用圖文形式講述下宅鄉賢背井離鄉,艱苦奮斗以及愛國奉獻的故事。此外,僑史館還將場所數字化,充分利用智能設備打造更好的視聽體驗場景。
蔡運河告訴記者,以僑之智、僑之力、僑之行回報桑梓。下宅村僑史館將講好僑鄉僑親故事,激勵帶動更多的海內外鄉賢關心支持家鄉發展,傳遞愛國愛鄉的情懷。僑史館也將留住“根”的記憶,成為僑鄉人新的精神家園和傳播僑鄉文化的新載體。
(記者 洪亞男 郭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