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厝獅陣傳習館
以石獅獅陣為代表的泉州刣獅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年來,錦尚鎮盧厝村獅陣非遺文化館動工興建落成,有計劃地組織村民操練獅陣,開展“非遺”進校園、入警營等活動,多次受邀在閩南文化節、海峽論壇等大型活動中表演,并在國內外重大武術比賽中屢獲佳績,成為石獅文化活動中的一塊金字招牌。
國泉籃球場
旅臺同胞邱國泉先生捐資135萬元興建東埔一村國泉籃球場,提升改造為燈光籃球場,該工程占地1800平方米,對原本地面進行打磨整平,重新鋪上全新的硅PV地膠,新增可同時容納2000人以上的觀賽看臺,便于開展各項籃球賽事,進一步增強全民運動的濃厚氛圍。
王起沃紀念館
2019年7月26日,王清照女士代表家族將修繕后的百年古厝——“王起沃紀念館”無償捐贈給石獅市政府,并作為石獅市博物館分館進行管理運營。2019年9月19日,王起沃紀念館正式移交市博物館,以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優秀家風家訓為主題,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開創了我市古厝古建筑保護利用新模式、新樣板。 王起沃紀念館開放四周年來,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場館輻射帶動作用,常年通過“石獅人下南洋”固定展覽,舉辦各種主題“微展覽”“微活動”,利用良善家風資源,講述“好家風代代傳”的故事,形成“小型、清新、簡約”的辦館風格,影響力、知名度持續提升,先后被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三批泉州市級家風家訓館。
蔡友玉紀念館
蔡友玉紀念館位于鳳里街道仁里社區,由蔡友玉家族全資修建,設有幼年家教、闖蕩南洋、創業之路、喜結良緣、攜手同心、伉儷情深、桑梓情深、百年樹人、服務僑界九個部分。紀念館圍繞蔡友玉先生的生平,通過蔡友玉在事業上努力拼搏,與愛妻洪淑佩相濡以沫,事業有成后為祖國和家鄉各項公益事業無私奉獻等故事進行布館。 與之前的蔡友玉紀念館相比,新館的設計更新穎、內容更豐富,表現手法更現代化,融入更多的閩南元素。 據悉,重新設計的蔡友玉紀念館計劃在今年9月底正式開館。
蚶江公園
蚶江公園由蓮埭旅港鄉賢林積車先生于1993年9月出資修建,是當時我市數一數二的大型公園,從此,蚶江鎮文化公園成為林積車每次回家鄉必到的地方。不久前,當林積車再次漫步在蚶江鎮文化公園時,發現公園里的一些設施出現老化,外墻也出現脫落,公園里標志性的凌碧池池水干枯了,就萌生了捐資擴建修葺蚶江公園的念頭。2012年,林積車再次捐資1000萬元用于改善包括蚶江公園在內的蚶江鎮區環境。通過改造凌碧池,保留蚶江燈謎館,加大公園綠化,切實提升公園品位,使之成為開放式的文化休閑廣場。
萬祥圖書館
由萬祥集團捐贈的石獅市萬祥圖書館,首開省市方志辦與民營企業合作共建閩臺方志文化服務平臺的先河,為群眾打造家門口的“圖書館”,打通閱讀服務“最后一公里”。同時,以萬祥圖書館為平臺,借力其館藏資源、文化交流優勢及泉州市直名校辦學資源,建設石獅市區域教師研訓基地,設立“萬祥文教論壇”。
作為著名僑鄉,僑捐工程在石獅歷史久、分布廣、涉及人數多,影響大。從建市以來,僑捐工程就是石獅發展的奠基石,為石獅的騰飛注入了原動力。僑捐工程不僅蘊含著海內外鄉親深厚愛鄉情懷,更是一條聯結游子與家鄉的紐帶。石獅全市僑捐項目星羅棋布,本期,我們來看看,在僑鄉石獅,那些物以善用的僑捐項目,是如何造福家鄉后輩子孫的。
文字:邱育欽 攝影:顏華杰 李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