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社交網絡的普及讓一些網絡語言實現快速、廣泛流行,五花八門的網絡用語(網絡熱詞)也跟著層出不窮。
大學生點名回答新用語
近日,在網絡上看到一系列關于上課點名的視頻,這是大學生開學后期待上課老師點名的場面,這是怎么一回事?視頻中,老師上課后開始點名,很多被點到名的大學生不是喊“到”,而是以“oi”來回應。看到這個,好多網友表示,下次點名也這樣用,網友@橡皮擦:“好好笑哦,下次點名我也這么回答。”
那么“oi”是什么詞?什么意思?“oi”是近期新出現的網絡用語,是哦哎的意思,哦是知道了,哎是無可奈何,哦哎意思為“知道了,好吧”的意思,比如有人發消息找你出去玩,但你不想出去玩,又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回復“oi”,就是好吧的意思。后面又被網友用來玩梗,到處“發射電波”對暗號。不過有網友表示“oi”是他們的地方方言,網友@一根老油條:“客家話里面oi就是哎、在、到的意思。”網友@肉泥:“每次有人在門口叫我媽,我媽就是用oi回應。”網友@HYY~:“海南人也是這么打招呼的,oi,老弟系哪里啊。”
其他新的網絡用語
除了“oi”,最近一段時間里還出現了其他一些網絡用語,真的是隔幾天就會有新的網絡用語出現,讓人應接不暇。一些詞語一看就能猜到大概意思,一些詞語不查詢則難以說出“正確”意思。如“哪李貴了”“早F晚E”“尊嘟假嘟”“顯眼包”“90度青年”等等。很多網絡用語往往是跟隨網絡熱點事件產生的。如最近爆火的某網絡帶貨主播嫌網友沒錢買“花西子”眉筆被罵上熱搜,從而誕生了網絡用語“哪李貴了”,意指一個人如果覺得某個商品貴,要最先反思自己有沒有努力工作。“花西子”也被網友戲稱為打工人專屬貨幣,以此來自嘲。還有之前某人氣明星在微博因早晚發布的狀態有很大的差異,由此誕生了“早F晚E”網絡用語,意為早上起來斗志滿滿地喊Fighting(加油),晚上睡前卻Emo(困惑)的狀態。這個詞用來形容現代新青年在白天努力奮斗,晚上卻常常困惑的狀態。其他的網絡用語就不一一解釋了,有碰到了可以去搜索查詢下。
網絡用語的使用應有取舍
網絡用語的流行反映出當代年輕人的一些思想觀念,其背后往往體現的是特定群體在價值觀或情感表達方面的共振、共鳴。今年年初,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面向1217名年輕人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93.8%的受訪年輕人會在日常表達中使用網絡流行語。47.1%的受訪年輕人認為是網絡時代需要更加精簡、淺層的表達。
網絡用語是當今社會發展、網絡文化更新的一種體現,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因此人們對網絡用語的使用應有取舍。不道德、不文明、失真的這些網絡用語應該被舍棄。網絡用語對青少年的語言體系也會有很大影響,應重視并進行引導。(郭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