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后花社區居民許青松就在廚房忙碌著,切菜、打雞蛋,將做好的飯菜剪碎,一勺一勺地喂進母親的嘴里……這是蔡雪忍患病嚴重生活無法自理后,兒子許青松貼心照顧她的一個瞬間,也是幾年來許青松每天循環往復、始終踐行“孝老愛親”的生動縮影。
1954年出生在鳳里街道后花社區的許青松,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一直以來,幾個兄弟姐妹都在外打拼事業,包括許青松也常年在廣州發展,家中只留老父親與老母親互相照顧。直至2011年9月,許青松的父親因病去世,留下體弱的蔡雪忍一人獨自在家。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許青松放棄在廣州的工作,回到石獅照顧久病纏身的母親,這一照顧就是十幾年,他用“孝”為年邁的母親撐起了一片天。
近日,記者來到許青松的家里看到,干凈整潔、井井有條,“飯菜不能太硬,常規的降壓藥要每天吃……”和母親相關的細節,許青松說起來頭頭是道。這些年,蔡雪忍的身體每況愈下,如今已不能自理,為了照顧母親,原本廚藝不佳的許青松,開始學著做飯,每日三餐都盡量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且適合久病臥床的老人食用。即使這些年來,老人家的牙口不好,咀嚼不便,許青松也會耐心地將食物剪得細碎,再一勺一勺喂給母親,從未敷衍過每一餐飯。
他說:“這是我們小時候父母親為我們做的事,我們長大了也應當這樣回報。”多年來,照顧母親,許青松早已得心應手,就算偶有疲倦,他也只是說:“生命終歸有限,我還能照顧她多久呢?現在能在她身邊悉心照料,我就知足了。”
雖然蔡雪忍主要由許青松一人照顧,但是其他子女也會經?;貋砼闼f說話、聊聊過去的事,他們感慨母親撫養幾個孩子的不易,都盡量抽出時間盡自己的孝心。
許青松孝順母親的事跡,在后花社區無人不知。社區在得知此事后,也都固定時間前往探望慰問老人,并表揚道:“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家風蔚然,國風浩蕩。”
(記者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