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和修繕歷史建筑,就是保護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民盟石獅市總支部提出,石獅地處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域內,至今保存許多不同時期建筑風格各異的、具有閩南地域特色的紅磚古建筑,它們以廟宇、宗祠、民居等形式存在。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一些散落在民間的極具文化、沉淀歷史、寫滿故事的珍貴老建筑,飽受人為破壞,加上歲月侵蝕,閩南紅磚古建的現狀不容樂觀,極需保護和修繕。
民盟石獅市總支部建議,由政府主管部門先行對市區的特色紅磚建筑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建立文字檔案和影像資料,并逐步把普查范圍擴展到全市,創建全市紅磚歷史建筑資料庫。
由政府主管部門研究制定保護紅磚古建申報、審批、監管相關管理辦法,嚴格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規范修繕、翻建、施工作業流程,及時掌握紅磚古厝保護和修繕的動態信息,避免遭受人為破壞。
此外,政府主管部門可以組織采編人員深入挖掘特色紅磚古建所承載的人文故事、家風家訓等文化資源,打造“家+文化”宣傳陣地,充分展示特定紅磚古建的文化魅力。
政府主管部門還要積極引導、鼓勵業主對特色紅磚古建進行有效的修繕維護,并予以適當的資金補助。對于重點特色歷史建筑,若業主缺乏修繕資金或無修繕意愿,政府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收購房屋、置換房屋、先出資維修等方式,由財政劃撥專項維修資金加以解決。
最后,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要拓寬思路,集思廣益,積極探索紅磚古建保護和利用的途徑。如采取由政府、社區、業主等多方配合,引進文創產業,將紅磚古建開辟為微型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文藝沙龍等公益文化空間,或生成文創項目、鄉村旅游景點,使紅磚古建煥發出新的活力。(記者謝艷通訊員林陽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