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向泉州晚報社“民聲有約”平臺爆料,在泉州中心市區中山南路,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小貨車和快遞電動車占道卸貨,許多裝卸人員甚至直接將貨物堆放在馬路正中,嚴重影響了往來車輛的安全,打擾周邊居民的休息。無獨有偶,在泉州中心市區幸福街、民權路、義全街一帶,一到晚上這里的路面就成了熙熙攘攘的卸貨場,拖車、三輪、小貨車任性停放,等待打包裝卸的貨品堆積如山,硬生生把本就不是很寬敞的馬路擠成了小巷子,一些工人則索性蹲坐在路中,旁若無人地分揀貨品。
把馬路當成卸貨場,說到底無非是為了圖方便,尤其是網購時代,速度事關成敗,往往客戶晚上下單,第二天就能收到東西。無論是商戶還是物流快遞業者,都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貨物的裝卸收發。但顯然,這種商業上的方便不應該是以城市道路秩序的混亂和對周邊市民生活的攪擾為代價的。占道卸貨除了易引發交通事故外,肆意堆放的貨品也往往堵塞了周邊居民區的消防通道,且貨品外包裝多數是易燃物,一旦發生火情,后果不堪設想。
要掃除亂象,還路于民,相關部門強化監管自然是必不可少,譬如針對占道卸貨問題頻發的路段,集中開展專項整治,加大安全宣傳教育,對違規商戶和物流快遞業者進行處罰,提高其違規違法成本等等。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市場訴求往往不是簡單的行政干預就能堵住的,占道卸貨本身其實就是市場對高速便捷物流的訴求,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時間完成貨物收發,這意味著服務高效化和利益最大化。只要這樣的訴求存在,就難免讓監管落入“貓鼠游戲”的窘境中,重復死灰復燃、頑疾復發的鬧劇。而且,我們也應當從現實出發,考量區域內的監管力量和成本,一個區域內可能有占道經營、噪音擾民、亂搭亂建、違規養犬等千頭萬緒的問題需要監管,而我們監管執法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全部都要用貼身戰術、搞人盯人的監管,勢必顧此失彼、捉襟見肘。
因此,對占道卸貨的監管更多應當是建立一套維持秩序與滿足訴求并存的運行生態。一方面,充分運用遍布街道的視頻監控系統,對各路段進行智能監測,主動尋找發現有占道卸貨苗頭傾向的路段,及時出擊對涉事商戶和人員進行處罰,避免時間久了其他人跟風效仿。另一方面,對一些已經“成氣候”的路段,除了必要的集中整治外,要深入了解分析該路段的業態、場地、時段交通信息等要素,充分盤活周邊資源,嘗試把夜間閑置的車站、操場、商廈地庫等利用起來,讓商戶和物流快遞業者可以在指定的時間段內就近裝卸收發貨物。同時,設立專項的舉報熱線,使周邊市民都成為占道卸貨的監督者。
當然,這些都只是短期內,在現有條件下的權宜之計。從中長期看,無論是業態發展還是貨物收發,都需要從散布向聚集轉變。例如在浙江義烏等地,早年的“某某一條街”已逐步向“某某商貿城”轉變。街道畢竟承載著滿足居民生活安寧、城市交通順暢等職能,除了供應居民日常所需的快消與服務商業外,更多專項的業態還是應當向“商住分離”的方向發展。比如汽配城、電腦城、鞋服城、手機城、電器城、果蔬市場等等,都是專項業態高度聚合、配套資源充分共享的案例,在這些專業場所中,有規范的倉儲物流系統,貨物的裝卸收發自然就不會出現占道擾民的問題。因此,從根本上說,占道卸貨、噪音擾民等問題,其實更多考驗的并非是表面上的監管,而是一座城市對各種業態的規劃駕馭能力。(薄魯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