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還言猶在耳,同齡人“拋棄”你也沒過多久,“隱形貧困人口”這個詞火了。根據網絡定義,隱形貧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在一篇文章中形象地描繪了“隱形貧困人口”的畫像:“能買戴森吸塵器就不用掃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了;100塊錢一張的‘前男友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一有健身沖動,就非得去辦張年卡。總之,朋友圈光鮮靚麗,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態,在精致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藝、拼盡全力。”
身邊一位50后的長輩學者,對年輕人自稱“隱形貧困人口”很是不屑。在他看來,物質生活好了,年輕人都是蜜罐中長大,身在福中不知福,還養了一身矯情的本領。他說,他們那一輩人的成長歲月里,物質短缺、缺衣少食,饑餓是家常便飯,現在年輕人所能享受到的豐富和便捷的物質生活,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人從來都不敢想的事。怎么現在的年輕人,明明吃好喝好玩好的,卻動不動認為自己“貧困”?如果真的“貧困”,為何在消費上又如此大手大腳?
長輩的質疑,縱然有代際隔閡的因素,卻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怎么物質生活越來越好,自稱“貧困”的人卻越來越多了?主要原因在于,老一輩與年輕人對于“貧困”的認定和感知是不一樣的。在老一輩那里,貧困更多意味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無法滿足,但在新一代年輕人這里,貧困不僅僅意味著有吃有喝,還意味著吃好喝好,甚至更多。那么,年輕人的貧困閾值,是如何不斷提高的?
這里不得不著重強調的是,高度發達的信息資訊對年輕人觀念的影響。我們早已進入了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一方面大眾媒體榫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塑造著人們的認知,文化學者南帆指出,現代社會的標志是我們被拋入了大眾傳媒組織起來的社會,大眾傳媒就是我們的文化感官;另一方面,社交網絡和自媒體的興起,也讓人無時無刻不被手機的各種信息推送、點贊、評論包圍。在這些源源不斷的信息資訊中,有太多的“成功故事”“創業傳奇”,更有讓人眼花繚亂、堪稱高端奢華的生活場景。
這些東西不僅鼓動著人們的欲望,同時也給許多人帶來了現實對比的失落感。其結果就是知名作家韓少功所說的,“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足夠根據,來發現自己的貧困”。跟胡瑋煒相比,年薪30萬的碼農是貧困的;跟北京三環有一套房的人相比,三線城市有一套房的人是貧困的……“人們從現代文化工業那里獲取了太多的感受能力及其知識裝備,也從文化工業那里接受了太多有關人類幸福的神話,于是特別容易產生自我感覺的模擬演習,直至在心理上自傷”。
也即,許多年輕人自嘲“隱形貧困”,倒不見得他們是真的貧困,他們的“貧困感”有可能是來自于傳媒時代的文本感染和廣告后遺癥,來自于與幸福神話的對照和攀比。這其實是一種矯情,是不斷夸大的心理自傷。因此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的文章最后寫道:“與這些有著強大消費能力的人群比起來,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錢’‘不敢花錢’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隱形貧困人口’……或許,他們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曾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