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晚餐、正式國宴、國會演講……23日—2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訪美,接待規格空前隆重。71歲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與40歲的馬克龍之間似乎建立了頗為“親密”的“兄弟情”。一個行事風格被世人公認為“難以預測”,另一個則來自擁有長久獨立傳統的國度,兩者擦出的“火花”究竟意味著什么?分析普遍指出,在英德不給力的背景下,美國似乎選中了法國作為其與歐盟的“新中間人”,而法國則抓住機會,努力實現讓法國再次偉大的夢想。
“第一盟友”
法新社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23日抵達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此訪的序幕是兩位總統及其夫人共進私人晚餐。24日,馬克龍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舉行會談。25日,馬克龍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并于25日晚間參加特朗普在白宮為其準備的隆重國宴。這是特朗普上任以來首次以正式國宴款待外國首腦。
法國媒體稱,這是“罕有禮遇”。白宮方面稱,對馬克龍夫婦的招待會體現法國作為美國第一盟友“獨一無二的身份”。
近來,法美之間的頻繁互動引發關注。就在4月14日,以所謂的化武襲擊為理由,美英法聯手轟炸了敘利亞。
據BBC報道,馬克龍用“非常親近”形容二人關系,事實也確實如此。他們經常在電話上坦誠交流,看上去兩人相處融洽是真。這種融洽使得法國超越德國、英國,成為美國在歐洲的首要聯絡方。
美聯社報道認為,在馬克龍擔任法國總統近一年來取得的所有成就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他與美國總統特朗普之間以“嚴厲的愛”為特征的友誼。法國世界報則把兩者的關系稱為“牢固,但是令人驚訝”。甚至有媒體把馬克龍稱為“特朗普的耳語者”。
“特朗普與馬克龍將成為‘永遠的好朋友’?”美國《福布斯》雜志對美法領導人如此親密表示驚訝。報道稱,法國人不喜歡特朗普,但法國總統卻認為自己不但能夠與特朗普做交易,還可以讓法國取代英國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
“新中間人”
美法之間的熱絡背后是雙方的利益訴求找到了契合之處。
《紐約客》雜志分析稱,馬克龍注定成為特朗普的座上賓。因為政策不同,特朗普把德國總理默克爾晾在一邊,而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深受“脫歐”問題困擾,這使得在性別和年齡上都對特朗普“構不成威脅”,把自己定位為歐洲與美國“新中間人”的馬克龍脫穎而出。
中國人民大學讓·莫內講席教授、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指出,美國在歐盟的第一盟友長期是英國。但是現在英國選擇了“脫歐”,因此從軍事上、戰略上而言,法國成為唯一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的歐盟國家,并且對使用武力毫不吝嗇。美國越來越重視法國的地位和作用,希望通過法國來影響歐洲。當然,法國也有類似想法,馬克龍上臺以后,認為他代表了歐洲的未來,也希望通過影響美國,增強他在國際事務、在歐洲的話語權。
CNN報道指出,對馬克龍而言,要恢復法國的威望與全球影響力,他需要美國。美聯社報道也指出,在對美國為期3天的國事訪問中,馬克龍希望鞏固自己作為當今歐洲的門面和自由世界秩序的第一捍衛者的形象,同時證明法國對解決世界問題不可或缺。這些目標與他制定的“法國回來了”全球戰略一致。
此外,此次訪美還可以讓馬克龍暫時從備受爭議的國內經濟改革以及抗議聲浪中脫身出來。2018年4月,法議會通過鐵路改革方案,隨之而來的法國鐵路工人的罷工,餐飲和旅游業受影響損失慘重。2017年,勞動法改革遭到社會各團體的抵制。10月,法國爆發了近10余年來最大規模的罷工游行。
據法國最具權威性的經濟類日報之一《回聲報》的數據顯示,52%的法國人認為選擇馬克龍是“糟糕的事情”,人們對馬克龍所推出的改革的規模和有效性持疑。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趙紀周表示,2018年5月,馬克龍正式就職總統一周年,外交上的建樹有望提升他的民意支持率。
象征意義
分析普遍認為,此次馬克龍對美國的國事訪問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義,馬克龍與特朗普的“忘年交”并不會使兩國關系取得重大突破。畢竟,無論是敘利亞問題、伊核協議、加征關稅還是氣候問題,美法之間都存在巨大差異。
比如,法新社報道稱,在馬克龍聲稱勸服了特朗普“長久地”留在敘利亞數小時之后,美國白宮新聞秘書薩拉·桑德斯表示:“美國的使命沒有改變,但總統明確表示他希望美軍盡快回國。”
即將到期的伊核協議是另一個焦點。24日,馬克龍在白宮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說,他在伊核協議問題上與特朗普的“出發點與立場”都不相同。自己不贊成撕毀伊核協議,雖然該協議并不“充分”,但至少在2025年前可以管控伊朗核力量。特朗普則再次重申了自己對伊核協議的不滿,稱這是一項“糟糕”的協議。
此外,馬克龍還必須小心拿捏與特朗普的關系。BBC報道指出,雖然與特朗普的親密關系能夠幫助法國提高曝光率及影響力。但是,如果特朗普政府采取損害法國利益的措施,馬克龍將在國內遭到極具破壞性的批評。
而且,馬克龍曾指出,自己的總體外交政策是重新賦予法國在全球的“獨立”地位。“獨立”這一概念的提出被外界視為是對戴高樂思想的“回歸”。CNN引用專家的話指出,馬克龍希望讓法國再次偉大,如果被外界認為受特朗普影響過多,無論對馬克龍本人還是法國而言,都是不利的。(張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