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爾事件”釀成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信任危機。從為患白血病的小朋友轉發、打賞,到質疑其父羅爾有能力自救、此事為營銷行為,一天之內,公眾情緒坐了次過山車。1日,事情有了個初步的結果。經幾方商議:微信平臺將在3天內,將總計2626919.78元的微信用戶贈予款原路退回至用戶零錢包。
這不是愛心的第一次折翼:去年8月,南京一個家庭有房有車,患兒獲600萬捐款但后續善款沒有妥善處理,其父遭網友聯名報案詐捐。“羅爾事件”雖暫告段落,相同的劇情卻或許還會上演,擺在人們面前的還是那道關于慈善的新考題:完全陌生人化的網絡空間,如何安放好公眾的愛心?
需要肯定的是,網絡自媒體平臺上的慈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公眾的“公共精神”。傳統意義上,慈善救助往往被認為是“政府與企業家的事”,今天,新媒體的低成本讓很多普通人邁開腳步,去踐行公共精神,去兌現“一元錢也是愛”。說到底,被“你給我站住”的標題打動、為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臉流淚,并不是丟人的事兒。
然而,在自媒體平臺極大地降低了求助成本之時,信息的篩選、甄別成本卻也相應提高。現實中,網上求助的不實信息,確實也不在少數。更何況,還有一些企業、機構和個人,以博取眼淚的方式來進行推廣、宣傳,被人直斥為“帶血的營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