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從去年到今年,無疑都是一個熱度很高的詞。
近日,我讀到兩則新聞:一則據泉州晚報社媒體日前報道,為在全社會進一步唱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時代強音,南安市舉辦首批“南安工匠”命名頒獎活動,十人獲此殊榮。一則據人民日報日前報道,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其中要求,要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
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源頭培育。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工匠精神”寫入其中,現在國務院辦公廳進一步要求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如同蓋房子先要打好地基一樣,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歷來擁有重要地位。
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就必須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愛崗、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創新等方面的內容。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于職守”的傳統,敬業是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精益求精,要求凝神聚力、追求極致。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持之以恒需要內心篤定而著眼于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同時,還需要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古往今來,熱衷于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工匠精神的培養要從小做起,要從小學中學的思想教育和課程設置中具體體現出來。關于中小學生思想及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近些年來不斷有所充實和提升,但是,一些學校和家長可能注重對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規矩意識的養成,卻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等這樣的基礎意識,缺少有效的教育和培養。同時,在職業學校與企業聯盟、和行業聯合、同園區聯結方面,尚有不足。這些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說到工匠精神,很多人會想到瑞士,想到瑞士鐘表。瑞士制表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表都精心打磨,他們用心制造產品的態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瑞士人對這份職業的執著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他們從小就被灌輸“一個健全的人必須掌握一技之長”的理念,這種傳統文化是培育鐘表行業工匠精神的土壤。
泉州被譽為“民營經濟特區”,是制造業大市,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泉州制造2025”落地生根。多年來,泉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廣大職工苦練本領、提升技藝、爭創一流。如今,在建設“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現代化泉州的過程中,工匠精神在各行各業、社會發展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弘揚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精神,今年4月,泉州市總工會命名首批“泉州工匠”。
隨著工匠精神在社會各界的持續升溫,泉州已經有一些學校與企業、單位聯手,以手工課、特色夏令營等形式,把工匠精神推廣到青少年之中,讓工匠精神的內在潛質在孩子的心靈中生根發芽。青少年不僅從中了解東西塔、洛陽橋的建筑工藝,還對精妙絕倫的木偶是如何制作的,巧奪天工的木雕石雕瓷雕是如何雕就和燒制的,有了深刻的體驗。這方面的活動,還大有可為。
工匠精神的培養與教育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重視,需要從小抓起,從小做起,采用潛移默化和實際體驗的方式,將工匠精神融入基礎教育之中。(林軒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