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涌現出一大波關于“第一批90后”的文章。有人說“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有人說“第一批90后的胃已經垮了”,有人說“第一批90后已經禿頂了”,有人說“第一批90后正在經受中年危機”……甚至有人發了一篇文章說“第一批90后已經不是90后了”,因為“他們中好一點的看上去像80后,普通點的像70后,糟糕點的像60后,絕望點的說自己是50后也有人信……”
90后果真如此嗎?明眼人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雖然,由于一些領域機制不健全、資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一些青年人對于房貸、職場、育兒、養老有壓力感,不免會多多少少缺失青年應有的蓬勃氣質,因此互聯網上確實有諸如80后感慨“老年危機”、90后自嘆“人到中年”現象,但這是極少數的,并沒有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不堪。關于“第一批90后”的文章如此“消費”90后,不僅太過隨意,而且存在偏見。
“××后”是最簡易的人群分類方法,代際之間必然有一些值得關注的差異,但是不能概念泛化,不能先入為主,不能貼上標簽。其實,不管是青年、中年還是老年,除了精確的年齡區分,更多應關注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我們就拿老年人來說吧,文體活動、志愿服務、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協助調解民間糾紛,皆可見廣大老年人活躍的身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發揮余熱,奉獻社會,體現價值,讓暮年依然生動、依然美麗、依然叫好。
我不由想起前一段時間有人丑化中年男人的“油膩”說法。保溫杯、枸杞茶、戴各種串串、發際線后退、衣服加大碼……中年男人的生活似乎就這樣被標簽化了。對“中年危機”的刻意夸大,對“年輕崇拜”的過度夸張,都是社會病態。標簽思維的背后,值得反思。
再回過來看看90后,他們陸續進入就業年齡,有人還給他們貼上了“難招、難帶、難管”的標簽。90后的職業價值觀相比前輩會有所不同,比如更看重個體發展、更注重生活品質、更在意職業自主、更強化權利意識等,這其實是折射出時代和社會進步的一面。不能據此把90后的擇業傾向做負面的夸大,并且貿然下結論。
社會處于轉型期,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當前,我國醫療、教育、養老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青年人有較大的個人成長空間。政府相關部門也不斷建立健全相關機制,盡量為青年人提供寬松、公平的成長空間。社會競爭激烈是正?,F象,面對激烈的競爭,調整出良好的心態,適應生活工作環境,往往會離夢想更近一步。
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需要浸潤著汗水才能實現,“50后”“60后”如此,“70后”“80后”“90后”,還有將來要登上職場的“00后”,也應如此。
不必給年齡貼標簽。心年輕了,便永遠風華正茂。